昨天在車上和兒子一起等我老婆去買包子的時候,就指著路邊等公車的人說:「現在的人不管在哪裡,只要在等待時,都在滑手機;似乎已經變成了,如不滑手機就是『不正常』了。但是,十年前,人們沒手機滑;十年後,人們“滑”的不叫手機。這種所謂的『正常』現象,只不過是一種『習以為常』的結果,所以也沒有所謂的『正常』或是『不正常』。」
最近的火熱新聞:狄鶯、孫鵬的兒子孫安佐的事情。事件本身,只能給與他們祝福,多說也是八卦。現象部分,就想多講幾句了。
我的小孩就是這種年紀:不上不下的年歲。所謂的代溝是什麼?當兒女向我們要錢的時候,就是小孩,會不自覺地撒嬌、裝嫩起來;當要出去玩的時候,就是大人,一副嫌棄我們管太多、嘮叨囉嗦的不耐煩態度。我們自己呢?眼睛裡,面對的是個頭高過自己的另一個「大人」;心裡頭,裝的還是那個兩三年前(而已)的小屁孩的身影;我們還在抗拒他們的已經成人的事實啊!這就是代溝,身、心年齡上的錯誤不調和的對待。
在我們五年級以上的人來說,同樣經歷過這段小大人的階段,跟現代不同的卻是:那時還有尊師重道、家庭倫理、四維八德,這些禮教的束縛、道德的制約,讓我們得以安然的跨越過這段青澀的歲月。如何安然度過?難道我們就沒有過轟轟烈烈的想法過?多少的憤世嫉俗、輕蔑於威權傳統的高傲在我們心裡流過?但是就是這些束縛與制約,讓我們只是讓這些變成了一些年少輕狂的記憶而已。
(坦白講,那時候對這些禮教還真的不屑,但還是乖乖的被制約住。)
然而,前陣子的性別光譜、婚姻平權的社會“運動”;解放了同性婚姻的「不正常」看法,撕裂了家庭的「正常」倫理價值體系。於是現今的台灣社會,就此少了傳統的束縛與制約;而我們這些人,也被當成了「不正常」。
其實,小小孩那需要這些制約呢?怕我們生氣都來不及了,哪裡還有什麼的「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當小孩已經真正成熟、要成家立業了,更不需要這些制約;他們已經要面對屬於自己的人生,建立自己的家庭體系了。而在這中間的時候,這種小大人的成長階段,就是需要!
台灣社會唾棄了這些傳統的束縛與制約,我們也被打入了「不正常」之輩。這一代的小大人們,於是遊獵於更加不受制約的網路虛擬世界當中,很輕易地,就讓他們的輕狂念頭,釋放出轟轟烈烈之舉;而我們也很輕易地,就時不時看到類似的新聞事件。
溫水煮青蛙,五、六十度的水,可以習以為常地認為《正常》,於是把真正的《正常》:一、二十度的水,就視為《不正常》。
最後,試著以佛法的《無常》觀來看待這一切,來讓自己的《正常》、《不正常》,得到釋懷、解放。阿彌陀佛。
Thursday, April 5, 2018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