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pril 4, 2020

世俗上的珍惜現在、活在當下,與佛法上的三際托空、人在哪心在哪。為同?為異?

 如果以有為法的生滅變異,整體週期來看,若是處於生的階段,在世俗與佛法上,二者皆同,都是強調不想過去、不想未來,只安心於現在,珍惜眼前所擁有的。


但當處於滅的階段的時候,就差別很大了。


世俗上的: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這是多麼地惆悵與不捨,深深地留戀於過去的青壯階段時的擁有與強盛;想當年阿!所謂的豐功偉業呀!然而在生命垂暮之時,不管是自己、或是對他人,世人很難還能安心自在的安處於現在,總是時不時的回頭看向過去的美好時光,不敢面對眼前的老病,以及即將到來的死亡。


或是活在當下,要珍惜眼前的美好時光或是景物,不讓輕易流逝。這隱含的還是對於<生>的階段的難捨,當這個曾經珍惜的對象進入<滅>的階段時候,就很少會再強調活在當下了。


這不是無常觀,只是對於無常的無奈。


生者皆歸死  容顏盡變衰  強力病所侵  無能免斯者

假使妙高山  劫盡皆壞散  大海深無底  亦復皆枯竭

大地及日月  時至皆歸盡  未曾有一事  不被無常吞


佛法上的無常觀,則是深刻的對於<滅>的階段的當下體悟而不惋惜,對於<生>的階段的不留戀或是去追逐。再美好的事物,在無常面前,也終將壞苦,而如同空花水月一般,何須苦苦奔波尋逐。若能安然自在於壞滅階段的必然發生,而不惋惜、悲傷、留戀,反倒當下自我精進、或是為它助念,讓壞滅的前進勢力更加無阻,才能反讓這個將壞滅的個體,在他(它)下個新生階段,獲得更大的否極泰來力量。

所以對於佛子,特別要在將壞滅之時,深刻地觀察體悟無常的道理:無常不是要佛子來覺得惋惜、悲傷的;壞滅只是重生之前的必經過程,安心自在的安處於壞滅階段。生命上,才能在重生之際,隨願而往生;物質上,才能非物所拘,無所求行、隨緣而行。


方聽無生曲,始聞不死歌。

如果更進一步,從無常觀的有為法,開始進入無生的不生不滅無為法;以無常觀於有為法的生滅變異、虛偽無主,而不執著留戀時,才能開始認識無為法的無生與不死,割捨無常五蘊色身,進趣真常菩提法身。


話雖如此,對一般的佛子真的很難,所以才需要往生助念,來幫忙安這個心。心不安,走的就不安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