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詰所說經>>
「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而化眾生。」
此岸生死,彼岸涅槃。學佛者皆知。
然而卻不知對於二乘、大乘學者的差別。
二乘學者,可以心存彼岸,而齊備所有往彼岸之資糧:蘭若、頭陀行、出家求道等等,讓自己身處之此岸置入於清淨境界當中,勇往彼岸而前行。此二乘彼岸實為化城,所以今生可到或是頂多七生。所有此岸之虛妄煩惱,或是因為置身於化外的乾淨環境,或是因為都把它們空掉,而漸漸微薄、斷滅。這屬於真空,而不入假。
大乘學者,則千萬不可以心存彼岸,而是於此岸中、心離此岸。
彼岸主要是建立信心用的,深信勤苦難行終可到達;所有用心都在此岸,要從空入假,置身於幻假的此岸之或淨或穢之地。
我們初學者,深重之煩惱積習或餘習,若是遇苦逆境時,自然心生煩惱。但是到彼岸之善根種子,如西方淨土、人天功德,因為自己平常在道場中或是自修中被薰修培養,當下也會同時自然被升起。然而此逆境煩惱染心,勢力強大,遠勝於淨土善根力量,而汙染於善心而不自知。比如會作如是念(而不自覺):我有護法善神呢,怎會遇到這種事情。或是:我勤修功德、時時念佛、深植善根,不應該承受這種苦難。
這是自恃有修習佛法的驕慢心理,是增上慢、法慢。
「而實菩薩種性根等,發心則等,所證亦等,無有超過之法。以一切菩薩皆經三阿僧祇劫故。」
既然三阿僧祇劫之長久修行才能到達彼岸,那就表示三阿僧祇劫當中都是要在此岸中修行。如何能到達彼岸?
此岸即是。「不離當處常湛然。覓即知君不可見」,「今知當體是,翻恨自蹉跎」。當下即是,只因在迷。所離者,唯迷而已。
苦難逆境即是有為法,因緣故空。若當體能空,則當體放下、遠離煩惱。這些都在此岸當中,與彼岸不相關。
若是心存彼岸,則是以虛妄的彼岸清淨,來讓自己逃離當下虛妄逆境。彼岸是由對此岸無能面對或處理,而可以逃離去的所寄託的虛妄之境;雖然實有清淨彼岸,也會在染心下,變質成為自我滿足或逃避式的烏托之邦。
心存於彼岸,於是此岸的虛妄執著更加深化,而彼岸的虛妄期待也更加縹緲。而不知不覺的就讓信根減弱。這是逃避性的更大虛妄,卻被包裝成為清淨彼岸起來,身陷於虛妄淨土夢境當中。
只在當下時時淨心,無間念佛,不存它日淨土之念。往生淨土,自然而來。
人在哪心在哪。當下這一念心。
----------------------------------
還不知 vs. 再說。
----------------------
「今天晚上有沒有空,一起吃個飯?」
「還不知!」 or 「再說!」
雖然都是代表者同樣的意思:目前無法作出決定,時候到了再來看看。
但給對方的感覺卻有些微異的差別。
【還不知】是著重在目前的不知道, focus on NOW。
【再說】是著重在未來再看看, focus on FUTURE,但是對於目前卻有好幾種可能性讓對方胡思亂想:代表完全不知道,也可能已經知道但是還沒有決定,也可能在敷衍。對方誤會想歪了,往往就產生直接衝突、或是埋藏心理下回再來爆發。
多些當下,少些過去、未來。
人在哪心在哪。當下這一念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