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的同學 LINE 群組裡,轉發了一篇相當不錯的文章:
老人的境界
文/謝雲飛教授《健康世界》
這裡所說的不是老人高超的人生境界,而是特別提出的、因老邁痛苦而不能擺脫的衰老退化、惹人譏刺、受人鄙棄的「可悲境界」。
這種趨於老境的可憐現象,很多很多的年輕人是無法明瞭的。
記得我年輕時,曾譏笑一些老人先輩,說他們愚蠢、嫌他們囉嗦、屎多尿頻、人前放屁、動作呆滯、大聲咳嗽、忘東丟西、窮緊張、易哭笑……
有一回,在香港機場看到一位返鄉探親的老兵,因一時着急而找不到護照,居然緊張得當眾大哭起來,當時我還年輕,總覺得:這人的一舉一動怎麼都那麼笨?現在,我才明白,不是他笨,而是我根本不明白老人的境界。
人是群居的動物,縱然偶有離群索居的怪異人物,但那究竟是少之又少,無需以常理況之的。因此,凡人必當與他人共處,緣父母、夫妻、子女、親戚、朋友、同學、同事的因由,就形成了各式各樣的人際關係。
在人與人相處的關係中,就會發生各種不同類型、不同情況的感情:父子情、夫妻情、親戚情、愛情、友情……,相互之間,有親密、誠摯、敷衍……等等各種不同的情境產生。這些情境,縱使偶有至死不渝的堅貞至情出現,但多數的現象總是因時、因地、因特殊情況而隨緣變遷的。
當相互的情感處在最好、最完美的情境之中時,總希望能永續長存,經久不變的,可惜人世間的一切卻永遠是無常多變、隨境更易、永不止息的。這種無常的現象,會產生感情上的變遷痛苦,佛家稱之為「無常苦」,人生在世,基本上是無法脫離這個「無常苦」的,因此,人人都只能逆來順受,無法閃避了。
人生既然是無常的,則少壯必將走向老邁:聰明變作糊塗,智慧成為愚蠢,多才轉為笨拙,幹練趨至無能,也就成為人生的必然現象了。這是人生的一大「痛」,是任誰也躲避不過的,有時候,它會把一位備受人們敬仰的人物,逼向威嚴喪失、自尊耗盡,而成為受人厭惡的自卑老朽。想想看:如果是一位曾經十分受人敬仰的人物,一旦降格為人所不齒、遭人唾棄的可厭境況,在那人本人來說,會是多麼感傷的事啊!
可是,這卻是多數人無法避免的境況,當你慢慢地走向「老境」時,遲鈍、健忘、聽不清、視不明、手腳不靈、全身痠痛、行動不便……等等就全來了,可是你還是得揹負著無限的痛苦挨下去,而這種境況在很多年輕人來說,他們是根本無法體會了解的。我年輕時,有一次在考試院閱卷,曾看到一位老先生打翻了一杯濃茶,把一疊考卷全泡濕了,周圍的許多人都在搖頭鄙視,竟無一人表示同情;我也曾在交通車上看到,經常有幾位老人在高談寒夜尿頻,兩腿無力,而煩惱痛苦;早年時,老立委吳延環曾在中央副刊方塊中答復一位讀者,老人一天大便兩次、三次、甚至四次都算是「正常」的;我的一位八十歲親戚曾告訴我七八天沒有大便,苦不堪言……。這一切年輕人諱不願談的生活隱私,到老人群中竟都晾開來,如談家常。這都是年輕人無法想象、無從體會的。
如今,我已進入九十高齡了,前面所提到的那些「老人境界」都慢慢地出現在我的日常生活當中,到如今,我才了解:當時年輕,無法了解老人的境況,而對老年人有諸多的誤解,以致形成了自己今日的愧悔,因而特別將所歷所感抒發成文,提醒年輕的後生朋友,千萬不要「錯怪」你身邊的無辜老人。
(文章相關訊息請上健康世界e學苑)
雖然我還沒到《老人的境界》,但是我知道,文中所述雖然很正確,但只對於 90% 的人。而我們是可以成為另外的 10%。
我有好幾次,刻意《過午不食》(一種佛法方便法門)。經驗是,不是在於如何“面對”飢腸轆轆的、腸胃齊聲大合唱的叫囂,那是無法面對的;也不在於“逃避”,因為你無法掙脫身體的束縛,逃離那種飢餓的感覺!拼命自己告訴自己,正面、負面也好,自我安慰或欺騙也罷,你身體的抗議還是讓你無法面對、或逃避。【1】
但是,當《真真實實》的不理它時,而與它“和平共處”時;就變成了它叫它的,你過你的【2】。幾個小時過了後,再度進食時,也不會特別的因為飢餓過度所以需要吃很多,就是正常的吃。
身體本來就是會變老朽不堪,不堪到哪一種境地,也是每人雖然不同,但是都是要套用這個《不堪》的形容詞。心是不會老的,卻可以被以《認為》的方式變成《老》了。不需要如此《認為》。【3】
身會老,心不要跟着老!!
註【1】:“面對”之於“逃避”,雖然在邏輯思維里是相反的,因而常有的誤解是非面對即為逃避,或反之。然而,這是世間邏輯的一維度推演中的錯謬陷阱;這在多維空間來看,非此即彼,就是最大的虛妄無知。佛法所學的,是如何跳脫出世間邏輯的一維度、二維度,頂多到三維已經非常了不起了,但還是非常局限的物理性、物質框架之中,而能重回到真如本心的自在毗盧性海、不思議維度裡。
註【2】:楞嚴之畢陵伽婆蹉,“我念有知,知此深痛,雖覺覺痛,覺清淨心,無痛痛覺。”;在這裡餓覺類同於痛覺,讓心如如不動,就可以“遠離”痛覺或餓覺。很難做得到,但可以如此觀想。這需要真修行,才能到老之時讓心如如地,與年老病痛之身“和平共處”。
註【3】:有言:境隨心轉;有形的身體會隨著健康的心,而跟著很奇妙地變好;身與心,很少會不褡襯的存在。變《老》的心,不管是選擇“面對”、或“逃避”的方式,是完全無法對抗不堪身體的折磨苦難。如果能於臨老之際,卻時時不存《老》於自心中:打打太極,做做瑜伽,找個自己能寄託的宗教來徹徹底底的去信仰;持平無老之心,會讓你的最後歲月,擁有最後的平靜。
Saturday, January 13, 2018
Wednesday, January 10, 2018
Monday, January 1, 2018
最熟悉的陌生,最陌生的熟悉
法光隨筆於 12/31 2016 上載於 1/1 2017
今晨在打坐間的行香時,在一片黑暗中,特意地不用在精舍所教的方式,而是全程:閉眼漫步,手下垂,在客廳慢走。
不難,碰物自知,腳觸手辨,遇障則轉。
自家客廳,可說是再熟悉也不過的了,就算閉上了眼睛。
然而,有兩樣東西,卻要耗費多時才能夠分曉:鋼琴以及和室的門。
分辨過程,悟到不少道理:
“最熟悉的陌生,最陌生的熟悉”
原來所謂的熟悉,只是自己用習以為常的方式去接觸及理解,特別是“眼睛”。
只因自認熟悉,所以輕忽其他,就算它依然還在眼睛的視線裡。
當不再用習慣的方式去接觸時,就突然變成瞭如此陌生。
在用手摸索當中,深深的體會到,原來這些熟悉的東西,
當以不同的感知方式去接觸時,竟然有自己這麼陌生的面向。
這些面向,往往在自認的熟悉裡,被“有看沒到”地輕忽掉。
換成人,特別是家人,更是如此。
當你試著從不同角度去接觸及理解他或她時,
你將會驚訝於,他竟是你最陌生的熟悉。
他有這麼多地方、東西,
你平常總是輕忽(有看沒到)、或是更本看不到。
如果,你不懂得改變自己,
老是從自己習慣的角度、方式去接觸及理解他或她,
那麼有一天,他就會變成了你最熟悉的陌生。
就改變自己吧,讓陌生變成熟悉。
今晨在打坐間的行香時,在一片黑暗中,特意地不用在精舍所教的方式,而是全程:閉眼漫步,手下垂,在客廳慢走。
不難,碰物自知,腳觸手辨,遇障則轉。
自家客廳,可說是再熟悉也不過的了,就算閉上了眼睛。
然而,有兩樣東西,卻要耗費多時才能夠分曉:鋼琴以及和室的門。
分辨過程,悟到不少道理:
“最熟悉的陌生,最陌生的熟悉”
原來所謂的熟悉,只是自己用習以為常的方式去接觸及理解,特別是“眼睛”。
只因自認熟悉,所以輕忽其他,就算它依然還在眼睛的視線裡。
當不再用習慣的方式去接觸時,就突然變成瞭如此陌生。
在用手摸索當中,深深的體會到,原來這些熟悉的東西,
當以不同的感知方式去接觸時,竟然有自己這麼陌生的面向。
這些面向,往往在自認的熟悉裡,被“有看沒到”地輕忽掉。
換成人,特別是家人,更是如此。
當你試著從不同角度去接觸及理解他或她時,
你將會驚訝於,他竟是你最陌生的熟悉。
他有這麼多地方、東西,
你平常總是輕忽(有看沒到)、或是更本看不到。
如果,你不懂得改變自己,
老是從自己習慣的角度、方式去接觸及理解他或她,
那麼有一天,他就會變成了你最熟悉的陌生。
就改變自己吧,讓陌生變成熟悉。
生命密碼
法光隨筆於 12/13 2016 上載於 1/1 2017
每一個人都擁有自己的,一組特別的“生命密碼”。
有些密碼,會開啟你的快樂之門,但也有會將你帶向憤怒之門的密碼。
也有些密碼,是開啟你和另一個人之間的某種專用的門:快樂,痛苦,回憶,或是某種情緒。
找出自己的“生命密碼”:
是正面的,就常去開啟他;比如基督教的“哈利路亞”、佛教的“阿彌陀佛”;或是“加油”、“你是最棒的”、“放輕鬆”、“不要想太多”、 “何其自性本自清淨”。
是負面的,就要把這組密碼消除掉,做不到的話,就試著把他換成很長很長的密碼,讓自己永遠不會讓他開啟。比如“他x的”、“Fxxk”、“很不爽吶”、“真倒霉”。
在生活中,當自己的負面密碼被碰觸到時,一定要警覺到。
只要密碼的後續碼不被繼續出來,就可相安無事。
就算一時失控,被完成了負面密碼,也要學習自我控制,建立防火牆。
每一個人都擁有自己的,一組特別的“生命密碼”。
有些密碼,會開啟你的快樂之門,但也有會將你帶向憤怒之門的密碼。
也有些密碼,是開啟你和另一個人之間的某種專用的門:快樂,痛苦,回憶,或是某種情緒。
找出自己的“生命密碼”:
是正面的,就常去開啟他;比如基督教的“哈利路亞”、佛教的“阿彌陀佛”;或是“加油”、“你是最棒的”、“放輕鬆”、“不要想太多”、 “何其自性本自清淨”。
是負面的,就要把這組密碼消除掉,做不到的話,就試著把他換成很長很長的密碼,讓自己永遠不會讓他開啟。比如“他x的”、“Fxxk”、“很不爽吶”、“真倒霉”。
在生活中,當自己的負面密碼被碰觸到時,一定要警覺到。
只要密碼的後續碼不被繼續出來,就可相安無事。
就算一時失控,被完成了負面密碼,也要學習自我控制,建立防火牆。
拿得起 放得下
法光隨筆於 12/13 2016 上載於 1/1 2017
拿得起,是小聰明;
放得下,是大智慧。
杯中之半滿水,是滿?是空?
帶著滿足的心,你會看到滿滿的水杯。
帶著不滿的心,你則看到空空的水杯。
對於杯裡的半滿果汁,你需要執著地認為那就是自己的全部可能?
執著杯中水,你只能再接受同樣的,一模一樣地新的果汁!
倒掉杯中水,你就能再接受任何的新的甘露! !
RESET(重置)你自己,忘記你所會的半吊子的玩意,你就可以重新學習任何新的事物!
當然,把水倒掉,是需要相當的勇氣與決心!那可是要把自己這一輩子以來,所自認為的功夫、看家本領,全部都丟掉後,再重新學習面對新的挑戰。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