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November 22, 2021

學佛雜記 - 法布施與得念總持

《維摩經義疏》

【若在長者長者中尊。為說勝法】此下第二明多身方便。長者如今四姓豪族。凡人。易以威順。難以理從。大士每處其尊。以弘風靡之化。長者。豪族望重。多以世教自居。故為說出世勝法。


《維摩詰所說經》

起神通慧,引導眾生;得念總持,所聞不忘;善別諸根,斷眾生疑;以樂說辯,演法無礙;


『法布施』雖然是上上功德,但是切莫不自量力,時候未到而妄談深法。

具足神通念定總持之後,方成。


『凡人。易以威順。難以理從。』

所以想要法布施於人,必須先建立自己的威德力,世俗人才容易信服。

不然只能與世俗人言辭爭辯,『以如來解及所行處,為自修行』,說的都是所聽所解的如來證境,而不是自己的。徒然言說戲論而已。


威德力,是修行證得神通之後,"得念總持"、"善別諸根"、"以樂說辯",而建立的。

切記『非求世間名利恭敬故』,而建立威德,成為名聞利養,唯滋長貪欲。

威德力是修行成就自然之果,切忌修行因中強求於此,將致『因地不真』,而成『果招迂曲』。


沒有威德力,無法威順於人,從理爭辯又是言說戲論。

所以當自,於內精進用功,因地法行。

於外『潛龍勿用』,潛藏隱伏。


Sunday, November 21, 2021

學佛雜記 - 止觀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

問曰。若爾者。不應名觀相懺悔。

 答曰。言觀相者。但用心行道,功成相現。取此判之,便知罪滅不滅。非謂行道之時,心存相事而生取著。若如此用心,必定多來魔事。


但用心行道,功成相現 ⇒ 行道為因。相現為果。為因地行。

謂行道之時,心存相事而生取著 ⇒  心取著於果地相事,而致因地不純。因地不真。果招迂曲。


第二初入禪『調息』法者。息調凡有四相。一風二喘三氣四息。前三為不調相。後一為調相。

  云何『風』相。坐時鼻中息。出入覺有聲。是風也。

  云何『喘』相。坐時息雖無聲。而出入結滯不通。是喘相也。

  云何『氣』相。坐時息雖無聲。亦不結滯。而出入不細。是名氣相。

  云何『息』相。不聲不結不麁。出入綿綿。若存若亡。資神安隱。情抱悅豫。此是息相也。

  守『風』則散。守『喘』則結。守『氣』則勞。守『息』則定。坐時有風喘氣三相。是名不調。而用心者。則為患也。心亦難定。

  若欲調之。當依三法:一者、下著安心。二者、寬放身體。三者、想氣遍毛孔。出入通同無障。若細其心。令息微微然。息調則眾患不生。其心易定。是名行者初入定時調息方法。舉要言之。不澁不滑。是息調相。


以意念【觀】全身各部分,令一一放鬆。身分各各鬆弛後,其各自的細胞新陳代謝自然趨緩,就不需要粗重的呼吸來提供額外的氧氣,自然就會進入『息』相。


另外,跏坐之脚,也是【觀】令放鬆。跏坐姿勢,本來就不利於腿腳的氣血循環,久坐而痠麻難耐。所以在還沒腳麻之前,先以意念去除脚部的緊張結滯狀態,讓脚部的新陳代謝趨緩,也就可以較少量的血液來供給氧氣養分,所以跏坐姿勢之下的血管狀態就足以承載所需的氣血循環,自然就可以久坐而不痠麻。


【下著安心、寬放身體、想氣遍毛孔出入通同無障】

(一)行者緣想於心,放下一切,令不馳散,即一心專注丹田也。

(二)須寬放身體,一切須出乎自然,不可過於拘束。

(三)應想氣息,周遍全身,隨八萬四千毛孔,或入或出,通同無障無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