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之詞性:名詞、動詞、形容詞。
比如這一句話:"某甲跑的跟馬一樣快"、"跟閃電一樣快"。
這句話,對一般人,是形容詞。只是形容他跑得真的非常快,而非他跑得如同馬或閃電一樣快。
但是,對於漫威的超級英雄來說,是名詞。是描述於他已經跑得同馬或閃電一樣快。
至於動詞性,則有各項差別。
或是我在跑(比賽)的時候,有所得、有所求之心,就是所謂的『有所求而求』,因而患得患失,導致表現失常。能離此有求之心,就是『無所求而求』。
或是我在跑(練習)的時候,不自量力、躐等而行,就是所謂的『非時求』,因而無法循序漸進有所增益。
或是我於跑的情況,或知、或不知地『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若知,是我『慢』之增上,有『妄言』之過;若不知,則是我『癡』無明,無法了了分明於自己的當下狀態,只時茫然漫然的進行。
在修行上:『道可道。非常道』、『見見之時。見非是見』、『念無念念,行無行行,言無言言,修無修修』,亦復如是,各種詞性。
了悟此語言詞性之理,而不『分別名相不知休』,即是『言語道斷』;能實證,即是『心行處滅』。
==============================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即非『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是名『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此中亦有名詞、動詞、形容詞之詞性差別。
『三心不可得』,最重要的是形容詞,就是生滅性之形容,如同:『恍惚如夢』『猶如電光』『猶如於雲』。如幻不實故,所以不可執著於三心。
名詞性,有此三心,畢竟實有此一心生滅之三心變化,而需名以過去、現在、未來。亦非有三心,畢竟只有一心,三個心的狀態、乃至千百個心的狀態,都只有一心,如同人可以有筆名、藝名、法律的名字 、法名、假名,千百個名,都還是同一個人。
動詞性,心中了了分明於三心變化:
過去,前心已滅,能憶知、能念知,而不隨逐攀緣,讓它過去。心放逸些時方了,而能『憶知』散心之所向,不致於『冥冥隨物去,杳杳不知歸』;或是心不失念不散亂,能『念知』於當下心念之成為過去,了了分明。
現在,剎那轉變,能覺知、能辨知,有所執持覺觀與覺照之正念心,觀照於此心之變化。或是能『辨知』而有分別於此心,或是能『覺知』而能無分別;觀心剎那即變成前心,而能觀照分明。
未來,後心未至,能預知、能察知,於其之到來,或心存預想,或能立即分辨覺察。或是心中所起外在所緣事務,紛然而起難可抑制,能『察知』而無心於其之現起,不隨逐散逸;或是自心所起之所持咒頌、所背經文,能『預知』存念而不費心用力於後續咒文經文之持續憶起,放之自然心力不勞;或是數息念佛至於無相,念念不生而了了分明。
此皆是三心不可執著故,是名『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是故「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遶」,「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