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anuary 27, 2022

學佛雜記 - 語言之詞性

語言之詞性:名詞、動詞、形容詞。


比如這一句話:"某甲跑的跟馬一樣快"、"跟閃電一樣快"。


這句話,對一般人,是形容詞。只是形容他跑得真的非常快,而非他跑得如同馬或閃電一樣快。


但是,對於漫威的超級英雄來說,是名詞。是描述於他已經跑得同馬或閃電一樣快。


至於動詞性,則有各項差別。

或是我在跑(比賽)的時候,有所得、有所求之心,就是所謂的『有所求而求』,因而患得患失,導致表現失常。能離此有求之心,就是『無所求而求』。

或是我在跑(練習)的時候,不自量力、躐等而行,就是所謂的『非時求』,因而無法循序漸進有所增益。

或是我於跑的情況,或知、或不知地『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若知,是我『慢』之增上,有『妄言』之過;若不知,則是我『癡』無明,無法了了分明於自己的當下狀態,只時茫然漫然的進行。


在修行上:『道可道。非常道』、『見見之時。見非是見』、『念無念念,行無行行,言無言言,修無修修』,亦復如是,各種詞性。


了悟此語言詞性之理,而不『分別名相不知休』,即是『言語道斷』;能實證,即是『心行處滅』。


==============================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即非『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是名『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此中亦有名詞、動詞、形容詞之詞性差別。


『三心不可得』,最重要的是形容詞,就是生滅性之形容,如同:『恍惚如夢』『猶如電光』『猶如於雲』。如幻不實故,所以不可執著於三心。


名詞性,有此三心,畢竟實有此一心生滅之三心變化,而需名以過去、現在、未來。亦非有三心,畢竟只有一心,三個心的狀態、乃至千百個心的狀態,都只有一心,如同人可以有筆名、藝名、法律的名字 、法名、假名,千百個名,都還是同一個人


動詞性,心中了了分明於三心變化:

過去,前心已滅,能憶知、能念知,而不隨逐攀緣,讓它過去。心放逸些時方了,而能『憶知』散心之所向,不致於『冥冥隨物去,杳杳不知歸』;或是心不失念不散亂,能『念知』於當下心念之成為過去,了了分明。

現在,剎那轉變,能覺知、能辨知,有所執持覺觀與覺照之正念心,觀照於此心之變化。或是能『辨知』而有分別於此心,或是能『覺知』而能無分別;觀心剎那即變成前心,而能觀照分明。

未來,後心未至,能預知、能察知,於其之到來,或心存預想,或能立即分辨覺察。或是心中所起外在所緣事務,紛然而起難可抑制,能『察知』而無心於其之現起,不隨逐散逸;或是自心所起之所持咒頌、所背經文,能『預知』存念而不費心用力於後續咒文經文之持續憶起,放之自然心力不勞;或是數息念佛至於無相,念念不生而了了分明。


此皆是三心不可執著故,是名『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是故「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遶」,「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


Wednesday, January 26, 2022

學佛雜記 - 止觀、定慧

止觀、定慧,非一非異。


非一者。『止觀』是動詞,為修行的方法,來獲得三昧與智慧。『定慧』是名詞,為修行的結果狀態,是別境心所中心的一種狀態。

此時,『止』『定』為相對應的動詞與名詞,讓心停『止』散亂昏沉掉舉等等大隨混亂,停下來了,就是某種『定』境。

『觀』『慧』則為相對應的動詞與名詞,每一種心的狀態,或靜或動、或生或沈,接下來該採取修治心的方法,或四念處、或念佛、或安般數隨息等等,都是選擇的智慧,都是要謀(觀)定而後動。佛法的修行坐禪與外道世間所不同之處,也在於此。於深定當中,執有為之見,即是外道;著無為之空而取入滅,即是小乘;體無為之空而不取滅,從空入假,即是大乘。這就是佛法的智慧。


非異者。『止觀』『定慧』具名詞性,也同時有動詞性。『止』中有『定慧』,『觀』中亦有『定慧』;『定』中有『止觀』,『慧』中亦有『止觀』。如同人在火車上,亦動亦靜,相對地動於大地,相對地靜於火車;修行亦如是,念佛、持咒時,有動性的持續心念在相繼不絕,也有靜性的雜念不生。


Saturday, January 15, 2022

學佛雜記 - 我人四相與自證分

『我人四相』在各式各樣的心念活動當中,有時候心念本身就濃厚的存在著。比如自以為是、自作多情、自我感覺良好,都是非常直接的『我人四相』的心念活動。


但是,『我人四相』無在而不在:所有的心念活動當中,都有這樣的執著,而不自知。


以唯識的角度來說,任何的心念升起,其所知覺的即是『相分』,能知覺的即是『見分』。這樣的心念生滅,有許多時候,其『相分』本身就是一些客觀的概念,而要在其中分辨『我人四相』,似乎是無相可得的。比如,思索著量子力學與佛法的關係,起了一個的心念:佛法的【隨眾生根自然相應,種種而現得利益故】,或許就是科學裡的【量子糾纏】。


這樣的心念活動,看似因客觀性,所以沒有『我人四相』。

然而『我人四相』並不在『相分』這裡,而是『見分』之處。

能知覺、分別、思索這『相分』的『見分』,本身就是一個『自證分』的『相分』。那一種相?就是『我人四相』,在"量子糾纏"的思維過程中,『我相』就不斷的被滋養茁壯著而不自知:"我怎麼這麼天才,能想出這樣的概念出來!","愛因斯坦也沒甚麼了不起",...


當原來較粗心念的『見分』,成為某種更細微心念的『相分』之時,其『見分』的『見分』,就是『自證分』。這個『自證分』就是『我人四見』之『見分』。


當更深地能知覺出『我人四見』之時,當然它又變成這個極微細心念活動的『相分』了,而此時,這個極絕微細心念的『見分』,就是所謂的『證自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