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光隨筆於 12/30 2017
兩三個禮拜前,我女兒和我談一些事情,關於她打算去做的某一個計劃。一如既往地,我也乘機跟她談了一個道理:做事不要想太多,但不能魯莽行事。
乍聽之下,這兩者似乎是彼此衝突的概念;“不要想太多,甚至完全不想”,以及:“不魯莽,要謹慎、三思而後行”。然而,一點也不衝突。關鍵在於《計劃》 - PLAN。
做之前,好好規劃,想清楚;那麼執行時,就不要想太多,甚至完全不去想。這時的多想,只會增加自己在執行上的優柔寡斷、猶豫不決。
相反的,如果沒有事前的妥善計劃,而魯莽行事,往往會在進行中,瞻前顧後、顧此失彼,比較不容易得到自己預期的結果。所以當然要提醒:要謹慎、三思而後行。
PLAN 前,該想,好好地去想清楚。
PLAN 後,不想,義無反顧去執行。
Saturday, December 30, 2017
Monday, December 25, 2017
淺論佛法、佛教、佛學
法光隨筆於 12/9 2017 上載於 12/25 2017
民初時,一些佛教人士匡正時弊,把民間對佛教信仰上的神佛混餚、處處是披了袈裟的神棍,擺理了一回。一時之間,佛學研究,蔚為風尚;成也,敗也。
成也。所以佛法星燈得以延續,許多失佚千載的古籍,得以重新流傳。所以現今還是有不少佛門正土,比如中台禅寺,可以讓我們這些末世佛子得以依托,精進佛道。
敗也。所以現今謬論充斥、難辨真偽,許多的大乘經典都被《考證》為偽經:大乘非佛說,楞嚴等為偽經,只有南傳之原始佛教才是正統;而我佛釋迦摩尼,只是後世神格化的《人》而已。所以假託於佛簷下的偽佛宗派,充斥於世;《X佛》、《如來X》、魔子魔民們,也依然在販賣如來。
忘了佛學吧。就是佛法; 《事》上的佛教,《理》上的佛法。
佛法不是拿來研究的,不是任何的理論所能企及的,也不需要所謂“科學”的佛法。佛從來不講任何理論,因為不需要作任何的推理;既然都是實證的,何需任何推論?就是證論,實證過方知。
佛法十界六道,不是只有人界、人道,已證真如的佛陀,自然有許多因緣在天界、龍宮等,講經說法。卻有佛學研究者,只就人類歷史上的記錄,特別是印度的,拿來推論佛法的真實性? !
經、論之別,龍樹菩薩清楚的很;佛說的,不敢潛越,就是經;自己所言,就是論。
佛法的圓融,深體之後,只會更加的深信、正信;因為是實證的,只要真實的去修行。戒定慧,自能理清所有的疑惑。
單純理解的佛法,只會越讀越迷糊,越讀越狐疑。久遠而跨越印、中、日的流傳,偶有錯謬之處;就此而生疑、止步,只是自毀法身慧命罷了。
謹於此地,開闢小小的佛法論壇,所論者,只為具足大乘信根者而言。
言辭辯論、引經論典、考據佛史,不在我的興趣範圍。
我才疏學淺,不堪佛學研究界的深奧言論。
我只要修行的、戒定慧的佛法,
我只要正論的、護法身的佛教,
我不要研究的、增疑謗的佛學。
民初時,一些佛教人士匡正時弊,把民間對佛教信仰上的神佛混餚、處處是披了袈裟的神棍,擺理了一回。一時之間,佛學研究,蔚為風尚;成也,敗也。
成也。所以佛法星燈得以延續,許多失佚千載的古籍,得以重新流傳。所以現今還是有不少佛門正土,比如中台禅寺,可以讓我們這些末世佛子得以依托,精進佛道。
敗也。所以現今謬論充斥、難辨真偽,許多的大乘經典都被《考證》為偽經:大乘非佛說,楞嚴等為偽經,只有南傳之原始佛教才是正統;而我佛釋迦摩尼,只是後世神格化的《人》而已。所以假託於佛簷下的偽佛宗派,充斥於世;《X佛》、《如來X》、魔子魔民們,也依然在販賣如來。
忘了佛學吧。就是佛法; 《事》上的佛教,《理》上的佛法。
佛法不是拿來研究的,不是任何的理論所能企及的,也不需要所謂“科學”的佛法。佛從來不講任何理論,因為不需要作任何的推理;既然都是實證的,何需任何推論?就是證論,實證過方知。
佛法十界六道,不是只有人界、人道,已證真如的佛陀,自然有許多因緣在天界、龍宮等,講經說法。卻有佛學研究者,只就人類歷史上的記錄,特別是印度的,拿來推論佛法的真實性? !
經、論之別,龍樹菩薩清楚的很;佛說的,不敢潛越,就是經;自己所言,就是論。
佛法的圓融,深體之後,只會更加的深信、正信;因為是實證的,只要真實的去修行。戒定慧,自能理清所有的疑惑。
單純理解的佛法,只會越讀越迷糊,越讀越狐疑。久遠而跨越印、中、日的流傳,偶有錯謬之處;就此而生疑、止步,只是自毀法身慧命罷了。
謹於此地,開闢小小的佛法論壇,所論者,只為具足大乘信根者而言。
言辭辯論、引經論典、考據佛史,不在我的興趣範圍。
我才疏學淺,不堪佛學研究界的深奧言論。
我只要修行的、戒定慧的佛法,
我只要正論的、護法身的佛教,
我不要研究的、增疑謗的佛學。
Sunday, December 24, 2017
遠離分別心
法光隨筆於 12/24 2017
【楞伽經】《遠離分別心,觀察有無自心見相、如實覺知,是故不生一切分別;不取外諸境界法故,分別心息》
茲以近日的網路新聞:
“年輕辣媽「當眾掀衣餵奶」全被看光光!照片流出後她反嗆:「那只是乳房有錯嗎」”
“這位媽媽說:「如果人們認為露乳溝沒有問題,那為何不能接受她餵母乳?」”
“如果認為看到人餵母乳感覺不舒服,那為什麼不把視線移到別處就好呢?其實無論是男人的,還是女人的,那隻不過就是乳房而已! ”
“婦女餵哺母乳沒有錯,只是我們亞洲人的思維,讓女士們覺得公開餵母乳是一件不雅的事情”
不管是《露乳溝》的乳房,還是《餵母乳》的乳房,就不過是乳房而已!餵母乳:讓乳房的生物功能,提供了嬰兒所需的食物來源。露乳溝:讓雌性生物,展現自己的吸引力於她所希望投射的異性對象上。這些,都是自然界裡、自自然然的現象。不管是哪一種,你都不是這個乳房功能的投射的對象,不關你的事;然而你的分別心,卻已經讓你的虛妄幻想,左右了你應有的正確知見,甚至而有綺麗邪想,或是虛假的道德批判。
踏出成人的虛妄分別世界;從小孩的觀點來看,或是其他生物,這位展露乳房的女性,她的行為,根本就沒什麼好奇怪的。奇怪的是你自己,是你的虛妄分別心。
這種分別心的虛妄性,就換個例子來看:當看到如同女神般的比基尼美女,甜美可愛、身材高桃,少有男性不會自作多情、產生綺麗幻想的;然而當被告知:其實她不是女的之後,再回過頭來看一模一樣的照片或是YouTube;同樣的的情景,却已經如同潑冷水般的熄滅掉所有的情慾了。不變的外境,改變的只是你的心境;為何想法會全然不同?這就是虛妄。
更常見的情況是:路上看到前方有一位身材高桃,婀娜多姿的辣妹。然而追上前去時,才發現身材魔鬼,臉蛋也魔鬼,就默默地放慢腳步。這時,前方的辣妹還是一模一樣,只是心中的幻想全破滅了,看到眼中就全變色了。不變的外境,改變的只是心境;這就是虛妄。
所以,楞伽經教導我們,《遠離分別心》,不管臉蛋是天使或魔鬼,不管身材誘人或平庸,就像小孩或是其他生物的觀點去看,自然就遠離了分別心。這時所觀察的《有無自心見相》,就能《如實覺知》;比如,對於那位年輕辣媽,你所看到《有自心見相》的露乳畫面之外,也會有《無自心見相》的覺知:“她有哺乳圍巾,但使用時女兒會哭鬧,所以乾脆不用”,你的同理心、《客觀》判斷力,會讓你覺知到這些看不到的畫面之外的東西,而不用等到她來講出來。在商場上、職場裡,能掌握到 Hidden Agenda,就等於獲取了致勝的法寶。
沒有了這些無謂的胡思亂想,就能《分別心息》,自然就處於《寂靜境界》,而不會有這些是是非非了。
楞嚴經:《阿難,極汝見源,從日月宮,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遍諦觀,雖種種光亦物非汝;漸漸更觀,雲騰鳥飛,風動塵起,樹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
阿難,是諸近遠,諸有物性,雖復差殊。同汝見精,清淨所矚,則諸物類自有差別,見性無殊。 》
客觀而言,樹木山川是樹木山川;物是物,你是你。然而我們的主角投射心理,會讓我們彷彿置身於外境裡,與不相關的人、事、物,在自己的虛妄幻想裡,進行著以自己為主角的自我滿足情節;這種妄想,與影片或故事的情節,平行地在心頭里進行著。我們的分別心,就是如此地讓所見之物,遮蔽了我們的見性,使得”樹木山川,草芥人畜“,反而變成了《咸汝非物》,讓外物完全左右我們的心性。唯有《遠離分別心》,才能讓我們脫離虛妄的糾纏,進入如實清淨的真如本心。
攀緣分別心,則心為物役;
遠離分別心,則物為心轉。
註:此段落經文,以【魏本】所譯為佳。
【魏本】《謂遠離分別心,觀察有無自心見相、如實覺知,是故不生一切分別;不取外諸境界法故,分別心息,住自住處寂靜境界》
【宋本】《謂妄想不生,覺了有無自心現量;妄想不生,不受外塵,妄想永息》
【唐本】《若能了達有無等法,一切皆是自心所見,不生分別、不取外境,於自處住。自處住者,是不起義,不起於何?不起分別。 》
茲以近日的網路新聞:
“年輕辣媽「當眾掀衣餵奶」全被看光光!照片流出後她反嗆:「那只是乳房有錯嗎」”
“這位媽媽說:「如果人們認為露乳溝沒有問題,那為何不能接受她餵母乳?」”
“如果認為看到人餵母乳感覺不舒服,那為什麼不把視線移到別處就好呢?其實無論是男人的,還是女人的,那隻不過就是乳房而已! ”
“婦女餵哺母乳沒有錯,只是我們亞洲人的思維,讓女士們覺得公開餵母乳是一件不雅的事情”
不管是《露乳溝》的乳房,還是《餵母乳》的乳房,就不過是乳房而已!餵母乳:讓乳房的生物功能,提供了嬰兒所需的食物來源。露乳溝:讓雌性生物,展現自己的吸引力於她所希望投射的異性對象上。這些,都是自然界裡、自自然然的現象。不管是哪一種,你都不是這個乳房功能的投射的對象,不關你的事;然而你的分別心,卻已經讓你的虛妄幻想,左右了你應有的正確知見,甚至而有綺麗邪想,或是虛假的道德批判。
踏出成人的虛妄分別世界;從小孩的觀點來看,或是其他生物,這位展露乳房的女性,她的行為,根本就沒什麼好奇怪的。奇怪的是你自己,是你的虛妄分別心。
這種分別心的虛妄性,就換個例子來看:當看到如同女神般的比基尼美女,甜美可愛、身材高桃,少有男性不會自作多情、產生綺麗幻想的;然而當被告知:其實她不是女的之後,再回過頭來看一模一樣的照片或是YouTube;同樣的的情景,却已經如同潑冷水般的熄滅掉所有的情慾了。不變的外境,改變的只是你的心境;為何想法會全然不同?這就是虛妄。
更常見的情況是:路上看到前方有一位身材高桃,婀娜多姿的辣妹。然而追上前去時,才發現身材魔鬼,臉蛋也魔鬼,就默默地放慢腳步。這時,前方的辣妹還是一模一樣,只是心中的幻想全破滅了,看到眼中就全變色了。不變的外境,改變的只是心境;這就是虛妄。
所以,楞伽經教導我們,《遠離分別心》,不管臉蛋是天使或魔鬼,不管身材誘人或平庸,就像小孩或是其他生物的觀點去看,自然就遠離了分別心。這時所觀察的《有無自心見相》,就能《如實覺知》;比如,對於那位年輕辣媽,你所看到《有自心見相》的露乳畫面之外,也會有《無自心見相》的覺知:“她有哺乳圍巾,但使用時女兒會哭鬧,所以乾脆不用”,你的同理心、《客觀》判斷力,會讓你覺知到這些看不到的畫面之外的東西,而不用等到她來講出來。在商場上、職場裡,能掌握到 Hidden Agenda,就等於獲取了致勝的法寶。
沒有了這些無謂的胡思亂想,就能《分別心息》,自然就處於《寂靜境界》,而不會有這些是是非非了。
楞嚴經:《阿難,極汝見源,從日月宮,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遍諦觀,雖種種光亦物非汝;漸漸更觀,雲騰鳥飛,風動塵起,樹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
阿難,是諸近遠,諸有物性,雖復差殊。同汝見精,清淨所矚,則諸物類自有差別,見性無殊。 》
客觀而言,樹木山川是樹木山川;物是物,你是你。然而我們的主角投射心理,會讓我們彷彿置身於外境裡,與不相關的人、事、物,在自己的虛妄幻想裡,進行著以自己為主角的自我滿足情節;這種妄想,與影片或故事的情節,平行地在心頭里進行著。我們的分別心,就是如此地讓所見之物,遮蔽了我們的見性,使得”樹木山川,草芥人畜“,反而變成了《咸汝非物》,讓外物完全左右我們的心性。唯有《遠離分別心》,才能讓我們脫離虛妄的糾纏,進入如實清淨的真如本心。
攀緣分別心,則心為物役;
遠離分別心,則物為心轉。
註:此段落經文,以【魏本】所譯為佳。
【魏本】《謂遠離分別心,觀察有無自心見相、如實覺知,是故不生一切分別;不取外諸境界法故,分別心息,住自住處寂靜境界》
【宋本】《謂妄想不生,覺了有無自心現量;妄想不生,不受外塵,妄想永息》
【唐本】《若能了達有無等法,一切皆是自心所見,不生分別、不取外境,於自處住。自處住者,是不起義,不起於何?不起分別。 》
Saturday, December 23, 2017
法光亂亂禪
法光在此胡說八道,諸君也就姑且聽而忘之。
無緣難任佛法弘揚之責,佛經妙理遠非我能傳遞。
塵世渾濁中還情緣宿債,累世罪業里手植佛蓮花。
沉浸於佛法的清淨涓流,願將悲慧甘露水引世間。
非佛門內荷擔如來家業之人。 祈願能以在佛法潤澤里的法喜,分享出些許的心得。
讓佛法的清流,引向庸擾的世間。
將佛慧甘露水,滌淨塵俗的穢染。
把佛的妙音聲,傳向昏茫的迷羊。
西方有淨土,心誠稱彌陀。
人間亦有淨,心淨蓮花開。
無緣難任佛法弘揚之責,佛經妙理遠非我能傳遞。
塵世渾濁中還情緣宿債,累世罪業里手植佛蓮花。
沉浸於佛法的清淨涓流,願將悲慧甘露水引世間。
非佛門內荷擔如來家業之人。 祈願能以在佛法潤澤里的法喜,分享出些許的心得。
讓佛法的清流,引向庸擾的世間。
將佛慧甘露水,滌淨塵俗的穢染。
把佛的妙音聲,傳向昏茫的迷羊。
西方有淨土,心誠稱彌陀。
人間亦有淨,心淨蓮花開。
理性與感性,以及《真性》
法光隨筆於 12/23 2017
理性與感性,乃世俗之概略區分人的不同屬性。常自問,我究竟是屬於理性的人,還是感性偏多。常呵責某某應該要理性一點來處理事情;常嘲弄某某不夠感性來體會某藝術傑作之美。
我要說的是,對於佛法的修行,這種區別就是一種虛妄執著,務必要修持破除的;而要建立的,姑且稱之為《真性》。
何為《真性》,試以《則汝今時觀此恆河,與昔童時,觀河之見,有童耄否? 》來闡述之。當我們臨於江河之際,或視而不見,或心中興起《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之懷,或於河水低淺聯想到旱澇、豐裕之象,或見於河濱設施而思於慢跑健身於河道旁。這些不管是哪一種,是理性還是感性多,都被我們加上了《虛妄分別》而起了執著,讓我們沒有辦法,很純淨地、不參一絲雜想地,去《見》此江河;就如同孩童之見,如同萬物生靈禽畜之見,就是《見》,非常純粹地《見》,而沒有《視而不見》。如果我們能於萬事萬物都能做到不起一絲分別,那就已是佛法修行中的、於萬法皆《不著相》的境界。這就是我所謂的《真性》。
這是很高的境界,很難成就的目標。但是不需要達到百分之百才能稱為具有《真性》,就如同人的理性與感性層面,也沒有百分之百這回事。
《真性》程度高的人,可以更加自在地體察萬事萬物,比較不會陷於偏見,而對於偏見之外的事物、不自覺地自動濾除掉。不是幼稚天真《無知》的《知》,而是由真實不偏無誤地《認知》,而得到所體察的事物上的《真知》灼見。如果你是個還身在職場中的佛門居士,有確實地真修實證,那麼職場裡的爾虞我詐、權謀計籌等等,自會不沾於心,而於起用之時,份際拿捏得恰到好處;在對立的派系立場中,尋得不偏不倚的立足點;在曲迎上意與堅持己見間,不逢迎也不委曲地達到平衡點,或是討得上頭歡心的同時也巧妙地彰顯己意。
佛法,能有出世的功德與福報或解脫,但你可能不信。
但佛法,也能有不思議的入世的神奇妙用;佛法不是學問,不需要說教、研究,只有實證。實證了,自然就知道了。
真性,是回到童稚之真,卻非如失智般的天真幼稚。
讓佛法的甘露水,來提升我們真性的程度吧。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理性與感性,乃世俗之概略區分人的不同屬性。常自問,我究竟是屬於理性的人,還是感性偏多。常呵責某某應該要理性一點來處理事情;常嘲弄某某不夠感性來體會某藝術傑作之美。
我要說的是,對於佛法的修行,這種區別就是一種虛妄執著,務必要修持破除的;而要建立的,姑且稱之為《真性》。
何為《真性》,試以《則汝今時觀此恆河,與昔童時,觀河之見,有童耄否? 》來闡述之。當我們臨於江河之際,或視而不見,或心中興起《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之懷,或於河水低淺聯想到旱澇、豐裕之象,或見於河濱設施而思於慢跑健身於河道旁。這些不管是哪一種,是理性還是感性多,都被我們加上了《虛妄分別》而起了執著,讓我們沒有辦法,很純淨地、不參一絲雜想地,去《見》此江河;就如同孩童之見,如同萬物生靈禽畜之見,就是《見》,非常純粹地《見》,而沒有《視而不見》。如果我們能於萬事萬物都能做到不起一絲分別,那就已是佛法修行中的、於萬法皆《不著相》的境界。這就是我所謂的《真性》。
這是很高的境界,很難成就的目標。但是不需要達到百分之百才能稱為具有《真性》,就如同人的理性與感性層面,也沒有百分之百這回事。
《真性》程度高的人,可以更加自在地體察萬事萬物,比較不會陷於偏見,而對於偏見之外的事物、不自覺地自動濾除掉。不是幼稚天真《無知》的《知》,而是由真實不偏無誤地《認知》,而得到所體察的事物上的《真知》灼見。如果你是個還身在職場中的佛門居士,有確實地真修實證,那麼職場裡的爾虞我詐、權謀計籌等等,自會不沾於心,而於起用之時,份際拿捏得恰到好處;在對立的派系立場中,尋得不偏不倚的立足點;在曲迎上意與堅持己見間,不逢迎也不委曲地達到平衡點,或是討得上頭歡心的同時也巧妙地彰顯己意。
佛法,能有出世的功德與福報或解脫,但你可能不信。
但佛法,也能有不思議的入世的神奇妙用;佛法不是學問,不需要說教、研究,只有實證。實證了,自然就知道了。
真性,是回到童稚之真,卻非如失智般的天真幼稚。
讓佛法的甘露水,來提升我們真性的程度吧。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Sunday, October 29, 2017
施比受有福:Give & Take 以及因果
Give and Take:西方宗教說,施(g)比受(t)有福。在我們佛教來說,也是布施與功德、福德的概念,但同時也是因果的關係。
施、受,類比於作用力的施力方與受力方,同樣有兩個方向的層面需要考慮:正向循環、逆向循環。施比受有福,當然指的是好、善的事情。那麼,對於壞、惡的事情,又當如何?那當然就不能多Give,而是要小心避免去 Give 了。所以這就是:諸惡莫作、諸善奉行。這樣,就是正向的因果循環。反之,少些善事、多些惡事,就會陷入逆向的因果循環,歷劫難復。
再從另一個角度看 Give and Take,恣意、放縱於自己的感覺(佛言:妄想)而去做的,往往是惡多、善少,這將會導致逆向的因果循環。相反的,善多、惡少是要去經營的,不管那是刻意的用心,或是經過修行後的無住生心。比如吃完香蕉,隨意亂丟,是很隨性、不經意的;而要找個垃圾筒來丟,卻可能要走個幾百公尺。四下無人之際,你會隨手丟、還是找垃圾筒?
人的妄想、散亂,如同粒子的擴散特性,是往熵(Entropy)增加的方向進行,就好像清水淤沙後的渾濁、亦復如是;而修行,諸惡莫作、諸善奉行,則是反方向進行,要除淤返淨回到清澈的心水。
謹持諸惡莫作、諸善奉行,是因果循環定律的最重要關鍵;這絕非是,於今日道德淪喪之際的另一種道德勸說。就算是唯物論者,不相信這些道德、善惡之事,然而Give and Take之關係,也是涵蓋唯物於其之中;唯物論者所無法認知、理解的,因果定律,卻與Give and Take絲絲入扣、息息相關;唯心的善惡之事,恰恰是因果定律裡的,循環推動的主要作用來源。
每一個當下的 Give, Take 是不對等的:
G1 <> T1
G2 <> T2
...
簡單的規律就是:大凡關於好、善的事情,就是 Give >> Take。相反的,壞、惡的事情,就是 Give << Take。
比如1:丟香蕉的人(G),對應到踩到香蕉而滑倒受傷的人(T)。對丟的人而言,全無掛在心上,而踩到的人,卻是銘心徹骨之痛。所以, G << T。
比如2:你花了兩小時構思、想給他一個驚喜難忘的晚餐,又花了兩小時去市場買了菜,再花了兩小時做了豐盛的一餐(G)。但他只花了10到20分鐘吃完,簡單丟個謝謝(T)。然後,結束。你是全心全意的 6 小時的 give,但他的 take 卻只花了 20 分鐘。 所以, G >> T。
如果,僅僅以 Give 及 Take 的單一層次的關係,就要看成,涵蓋全部的因果定律。那麼這點,就會常常導致對於因果定律的誤解:為什麼某某,做了那麼多好事 (G),卻得不到好報 (T); G >> T。然而某某,為什麼做了那麼多壞事 (G),卻享盡人間富貴 (T); G << T。善惡報應不相符,天理不彰。
但是,因果定律,是更加的深廣;就是會有一系列衍生的 Give and Take,而這些所有的 Give and Take,最終就是會得到,所謂的 Zero-Sum (零和)。一切都是平等的、最終歸於空。中間的演變,一系列衍生的 Give and Take,就是各式各樣的因緣所生法,都是所謂的有為法,都遵循著:成住壞空、生住異滅,在演變著。也就是,在一開始的某個有為法的(G1,T1) 後,會有一系列(G2,T2),(G3,T3),持續下去;在不同的時空,以各種樣貌的不同有為法,循環發生著-- 所謂的因果循環。
因果報應,不是不報,是時候未到。可能在(2)的時間點,甚至到了(n)的時間點,因果報應方才圓滿的達成最後的結果。基本上,這是好幾輩子的事情。
因果定律的每一個當下,就是:Give 與 Take ,只在有為法的施作的時刻,展現出來的施者、受者間的互相關係。這是一種不平衡的關係,絕對不能只看當下的結果,就誤認為種善因得惡果、或種惡因得善果。因果定律,是在跨越不同的時空後, 原先的施者與受者,輾轉互換 Give 與 Take 的關係當中,最終的整體上的達到絕對平衡的結果。
在達到絕對的平衡之前,每一個階段的不平衡的 Give 與 Take 的關係,就會以八識種子的方式,存在雙方關係人的第八識當中;就是所謂的現行熏種子。而後某個時刻,緣分具足時,就會種子起現行,形成下一個階段的,新的 Give 與 Take 的對應有為法。
而我個人認為,八識種子的形式,對應於唯物中,恰有所謂的<量子纏結> (Quantum entanglement),來做兩個不同個體的,跨越時空的連結。這種神秘難解、卻真實不誤、已被驗證的現象,正能提供唯物觀者,另一個思考Give 與 Take,之所以能夠系列衍生、跨越時空存在原因。也就是,量子纏結,也要被因果定律來涵攝。
而佛言:眾生平等;佛、天、人、畜、鬼皆然,都有佛性、都是平等的。 Give 與 Take 間的不平衡,當然就會以 Zero-Sum (零和)的方式,來達到最終的平衡。如同數學上的 Exponential Decay, 前一波的 Overshoot ,當然會對應新一波的 Undershoot。畜何以必定居於人之下,而為人類所宰殺、奴役?今世的不平衡關係,必定要有來生某世的 Reverse Direction 的反向關係,才能得到新的平衡,因為究竟平等!所以因果定律,如要符合眾生平等的原則,絕對是要鐵一般地滿足: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果。
Give and Take, 與因果定律,關係是這樣的:
因: G1a != T1b (_a_, give something to _b_, at time _1_)
果: G2b != T2a ( _b_, give, or return something to _a_, at time _2_)
若是只有二階段,就達到平衡,則:G1a + T2a = T1b + G2b。
若無法達到平衡,則 G1a + T2a != T1b + G2b。那么,在 time _2_ 的時間點上的不平衡状态,會蘊釀成 time _3_ 的時間點上的,新一階段的因果關係。這就是所謂的因果循環。
_a_ 是你, _b_ 是對方。
Case 1: 你努力、想辦法去 do something 給對方。 G1a >> T1b
Example:
當 time _1_ 的時候:你要想辦法說服你老媽 for something,但她不一定會注意聽: G1a >> T1b。
所謂因果報應就是,當你在沒有充分溝通就執意去做Something 時,這時是在 time _2_ 的時候:你媽的擔心憂慮、生氣、隱含的未來皺紋,對應到你在something 中的happy :G2b >> T2a 。
Case 2: 你隨性的舉動,無意間傷害了對方。 G1a << T1b
Example:
待續。。。。。
施、受,類比於作用力的施力方與受力方,同樣有兩個方向的層面需要考慮:正向循環、逆向循環。施比受有福,當然指的是好、善的事情。那麼,對於壞、惡的事情,又當如何?那當然就不能多Give,而是要小心避免去 Give 了。所以這就是:諸惡莫作、諸善奉行。這樣,就是正向的因果循環。反之,少些善事、多些惡事,就會陷入逆向的因果循環,歷劫難復。
再從另一個角度看 Give and Take,恣意、放縱於自己的感覺(佛言:妄想)而去做的,往往是惡多、善少,這將會導致逆向的因果循環。相反的,善多、惡少是要去經營的,不管那是刻意的用心,或是經過修行後的無住生心。比如吃完香蕉,隨意亂丟,是很隨性、不經意的;而要找個垃圾筒來丟,卻可能要走個幾百公尺。四下無人之際,你會隨手丟、還是找垃圾筒?
人的妄想、散亂,如同粒子的擴散特性,是往熵(Entropy)增加的方向進行,就好像清水淤沙後的渾濁、亦復如是;而修行,諸惡莫作、諸善奉行,則是反方向進行,要除淤返淨回到清澈的心水。
謹持諸惡莫作、諸善奉行,是因果循環定律的最重要關鍵;這絕非是,於今日道德淪喪之際的另一種道德勸說。就算是唯物論者,不相信這些道德、善惡之事,然而Give and Take之關係,也是涵蓋唯物於其之中;唯物論者所無法認知、理解的,因果定律,卻與Give and Take絲絲入扣、息息相關;唯心的善惡之事,恰恰是因果定律裡的,循環推動的主要作用來源。
每一個當下的 Give, Take 是不對等的:
G1 <> T1
G2 <> T2
...
簡單的規律就是:大凡關於好、善的事情,就是 Give >> Take。相反的,壞、惡的事情,就是 Give << Take。
比如1:丟香蕉的人(G),對應到踩到香蕉而滑倒受傷的人(T)。對丟的人而言,全無掛在心上,而踩到的人,卻是銘心徹骨之痛。所以, G << T。
比如2:你花了兩小時構思、想給他一個驚喜難忘的晚餐,又花了兩小時去市場買了菜,再花了兩小時做了豐盛的一餐(G)。但他只花了10到20分鐘吃完,簡單丟個謝謝(T)。然後,結束。你是全心全意的 6 小時的 give,但他的 take 卻只花了 20 分鐘。 所以, G >> T。
如果,僅僅以 Give 及 Take 的單一層次的關係,就要看成,涵蓋全部的因果定律。那麼這點,就會常常導致對於因果定律的誤解:為什麼某某,做了那麼多好事 (G),卻得不到好報 (T); G >> T。然而某某,為什麼做了那麼多壞事 (G),卻享盡人間富貴 (T); G << T。善惡報應不相符,天理不彰。
但是,因果定律,是更加的深廣;就是會有一系列衍生的 Give and Take,而這些所有的 Give and Take,最終就是會得到,所謂的 Zero-Sum (零和)。一切都是平等的、最終歸於空。中間的演變,一系列衍生的 Give and Take,就是各式各樣的因緣所生法,都是所謂的有為法,都遵循著:成住壞空、生住異滅,在演變著。也就是,在一開始的某個有為法的(G1,T1) 後,會有一系列(G2,T2),(G3,T3),持續下去;在不同的時空,以各種樣貌的不同有為法,循環發生著-- 所謂的因果循環。
因果報應,不是不報,是時候未到。可能在(2)的時間點,甚至到了(n)
因果定律的每一個當下,就是:Give 與 Take ,只在有為法的施作的時刻,展現出來的施者、受者間的互相關係。這是一種不平衡的關係,絕對不能只看當下的結果,就誤認為種善因得惡果、或種惡因得善果。因果定律,是在跨越不同的時空後, 原先的施者與受者,輾轉互換 Give 與 Take 的關係當中,最終的整體上的達到絕對平衡的結果。
在達到絕對的平衡之前,每一個階段的不平衡的 Give 與 Take 的關係,就會以八識種子的方式,存在雙方關係人的第八識當中;就是所謂的現行熏種子。而後某個時刻,緣分具足時,就會種子起現行,形成下一個階段的,新的 Give 與 Take 的對應有為法。
而我個人認為,八識種子的形式,對應於唯物中,恰有所謂的<量子纏結> (Quantum entanglement),來做兩個不同個體的,跨越時空的連結。這種神秘難解、卻真實不誤、已被驗證的現象,正能提供唯物觀者,另一個思考Give 與 Take,之所以能夠系列衍生、跨越時空存在原因。也就是,量子纏結,也要被因果定律來涵攝。
而佛言:眾生平等;佛、天、人、畜、鬼皆然,都有佛性、都是平等的。 Give 與 Take 間的不平衡,當然就會以 Zero-Sum (零和)的方式,來達到最終的平衡。如同數學上的 Exponential Decay, 前一波的 Overshoot ,當然會對應新一波的 Undershoot。畜何以必定居於人之下,而為人類所宰殺、奴役?今世的不平衡關係,必定要有來生某世的 Reverse Direction 的反向關係,才能得到新的平衡,因為究竟平等!所以因果定律,如要符合眾生平等的原則,絕對是要鐵一般地滿足: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果。
Give and Take, 與因果定律,關係是這樣的:
因: G1a != T1b (_a_, give something to _b_, at time _1_)
果: G2b != T2a ( _b_, give, or return something to _a_, at time _2_)
若是只有二階段,就達到平衡,則:G1a + T2a = T1b + G2b。
若無法達到平衡,則 G1a + T2a != T1b + G2b。那么,在 time _2_ 的時間點上的不平衡状态,會蘊釀成 time _3_ 的時間點上的,新一階段的因果關係。這就是所謂的因果循環。
_a_ 是你, _b_ 是對方。
Case 1: 你努力、想辦法去 do something 給對方。 G1a >> T1b
Example:
當 time _1_ 的時候:你要想辦法說服你老媽 for something,但她不一定會注意聽: G1a >> T1b。
所謂因果報應就是,當你在沒有充分溝通就執意去做Something 時,這時是在 time _2_ 的時候:你媽的擔心憂慮、生氣、隱含的未來皺紋,對應到你在something 中的happy :G2b >> T2a 。
Case 2: 你隨性的舉動,無意間傷害了對方。 G1a << T1b
Example:
待續。。。。。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