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December 23, 2017

理性與感性,以及《真性》

法光筆於 12/23 2017

理性與感性,乃世俗之概略區分人的不同屬性。常自問,我究竟是屬於理性的人,還是感性偏多。常呵責某某應該要理性一點來處理事情;常嘲弄某某不夠感性來體會某藝術傑作之美。

我要說的是,對於佛法的修行,這種區別就是一種虛妄執著,務必要修持破除的;而要建立的,姑且稱之為《真性》。

何為《真性》,試以《則汝今時觀此恆河,與昔童時,觀河之見,有童耄否? 》來闡述之。當我們臨於江河之際,或視而不見,或心中興起《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之懷,或於河水低淺聯想到旱澇、豐裕之象,或見於河濱設施而思於慢跑健身於河道旁。這些不管是哪一種,是理性還是感性多,都被我們加上了《虛妄分別》而起了執著,讓我們沒有辦法,很純淨地、不參一絲雜想地,去《見》此江河;就如同孩童之見,如同萬物生靈禽畜之見,就是《見》,非常純粹地《見》,而沒有《視而不見》。如果我們能於萬事萬物都能做到不起一絲分別,那就已是佛法修行中的、於萬法皆《不著相》的境界。這就是我所謂的《真性》。

這是很高的境界,很難成就的目標。但是不需要達到百分之百才能稱為具有《真性》,就如同人的理性與感性層面,也沒有百分之百這回事。

《真性》程度高的人,可以更加自在地體察萬事萬物,比較不會陷於偏見,而對於偏見之外的事物、不自覺地自動濾除掉。不是幼稚天真《無知》的《知》,而是由真實不偏無誤地《認知》,而得到所體察的事物上的《真知》灼見。如果你是個還身在職場中的佛門居士,有確實地真修實證,那麼職場裡的爾虞我詐、權謀計籌等等,自會不沾於心,而於起用之時,份際拿捏得恰到好處;在對立的派系立場中,尋得不偏不倚的立足點;在曲迎上意與堅持己見間,不逢迎也不委曲地達到平衡點,或是討得上頭歡心的同時也巧妙地彰顯己意。

佛法,能有出世的功德與福報或解脫,但你可能不信。
但佛法,也能有不思議的入世的神奇妙用;佛法不是學問,不需要說教、研究,只有實證。實證了,自然就知道了。
真性,是回到童稚之真,卻非如失智般的天真幼稚。
讓佛法的甘露水,來提升我們真性的程度吧。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