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治差別者,謂一切法總相緣智,以楔出楔道理,遣阿賴耶識中一切障麤重故】菩薩在定中,能發「一切法」的「總相緣智」──無分別智。這出世止觀智,如「以楔出楔」的「道理」一樣,能「遣阿賴耶識中」的二「障麤重」。前菩薩成辦五果的第一果,由修止觀,『念念中銷融一切粗重依止』,與這裡所說的對治差別相合。怎麼叫以楔出楔?這是譬喻,如竹管裡有粗的東西(楔)擁塞著不能拿出,要把這東西取出,先得用細的楔打進竹管去,才能把粗的擠出來。粗的一出來,細的也就出來,竹管就打通了,這叫以細楔出粗楔。諸法真實性中,無有少法可得可著,然因無始來為二障粗重所熏染蒙蔽,不得顯現。菩薩修習三摩地,以定的細楔,才能遣除二障的粗楔。
我執深固,先以一假我 (無我之我、真我、神我、涅槃我、實相我、如來藏我、等等),此一細的楔,來把粗的妄我 (肉身我、能思能想我),將他擠出來。
【夫為道者,如牛負重,行深泥中,疲極不敢左右顧視;出離淤泥,乃可蘇息。】我執猶如淤泥,層層纏縛,才起右腳、左腿又落;當仰賴能出楔的樹枝,以出纏縛。然而出離淤泥後,又陷荊棘樹枝藤蔓當中,層層纏縛;當仰賴能出楔的利斧,以出纏縛。如是,層層破,層層纏,漸漸深細。
安那般那念(梵文:ānāpāna-smṛti,巴利文:ānāpāna-sati)之觀息,即是能出楔的樹枝、利斧。粗重的息、粗重的心,觀息的念亦粗;專心漸久,息亦漸細,觀息的念亦轉細,心也隨之為細。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