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November 21, 2020

大事情、不重要;小事情、很重要

 重要、不重要,這裡是指這件事情,對於你所需要掛心的程度。不是指事情本身的影響程度、也不是指事情對你的影響程度。


習以為常的,世人都會不自覺的,將大事情、自動看成很重要;小事情、則成為不重要。

其實事情的大小與重要與否,是完全不同的。


大事情,很自然的會把你的心牽掛著,反倒是要看成不重要。

小事情,很自然的會讓你的心忽略著,反倒是要看成很重要。


大事情,是你的事情,當然重要啊。自然不須再多言。

大事情,非關你之事,或是非你所能掌握的,其實是不重要的。

大地震,是大事情,關你之事、但非你所能掌握,一天到晚掛心於這個議題,徒增煩惱罷了。

生了大病要開刀了,是大事情,關你之事、但還是非你所能掌握,一天到晚憂心匆匆的,自己不舒服,別人看了也煩惱。

大陸要攻打台灣要打仗了,是大事情,關你之事,但是你又不是政府官員,一天到晚台獨來統一去的,熱熱鬧鬧的話題一堆,你自己不就是個隨波逐流之輩罷了。


大事情發生了,既然無法掌握外在的因素,但是如果也讓自己應該能夠掌握的心,也跟著起起伏伏隨風飄動,就是自尋煩惱而不能自在了。大地震,聽天由命吧,不然又如何!生病開刀,信任醫師、把命運交給他吧!打仗了,就看自己的命硬不硬、前世的福緣能不能度過了。


大事情發生了,真的能夠好好地把自己的心掌握住,那麼挺的過去,外在的一切回歸平常、而內在卻更加的自在。挺不過去的話,那麼信天主或是伊斯蘭教的就能得入天堂去見耶和華或是阿拉真主,信阿彌陀佛的就得入極樂世界,都不信的也能再世為人又是一條好漢,不可能下地獄的!


小事情,不是你的事情,當然不重要啊。自然不須再多言。

小事情,常被輕忽著,但在日積月累之後,往往就會變成大事情了。

身體姿勢習慣性的不端正,常吃個香噴噴的油炸食物、喝個沁涼飲料,定時運動保養身體,等等之類的都是小事情,但是不應該當作不重要。

這些看似小事情的,更要當作非常重要;反倒是萬一不幸變成大事情了,如得了癌症、糖尿病等,更要當作不重要,而讓自己保持平常心來度過這一切。


究竟而言,只有佛家在提的,非常非常小的事情:一念之心、呼吸之間,如果能把它當作很重要,其實就是所謂的大修行人。「人在哪裡,心在哪裡」,時時刻刻都在修行止觀。


覺心長照,把呼吸心念之小事情很重要地去實踐,自然能夠把生死大事變成不重要地昨夜之夢了。


Sunday, November 1, 2020

以離一切境界來破分別執著

 我們凡人以有分別計較之心,不覺而有了種種執著。

要能夠破除執著,自要遠離一切境界之相。

然而一切境界之遠離,談何容易!


境:空間,界:時間。境界有不同的分齊與範疇,所謂的 different scopes。

我們可以試著放大範疇來看所執著的境界相。


比如,失戀了,對於心愛對象的拋離、過往甜蜜的留戀,產生糾結的心緒,而執著不放。往往需要透過空間上的轉換,比如出國散散心,或是時間上的日久淡忘,慢慢釋懷、漸漸放下對這個失戀的執著。

這是心隨境轉,要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礙,就得要靠外在的境界改變來達成。


然而一般人只是被動地產生境界的改變,不管是等待著自己能夠久而久之淡忘之時,或是靠出國、搬家、換工作等等的環境更易,都是在不同的境界之下所發生的,心態上的被動調整。


「以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

心可以主動地產生種種境界,來減低或破除心理的執著。特別是不離當前之境,而平移地產生置換境界、或是放大境界的範疇。

能當下減低執著的話,就能降低這件事,對於日後的種種傷害、負面循環的後果。

能當下破除執著的話,更能雲淡風輕、絲毫不受影響,甚或化悲傷為力量,而有浴火鳳凰之力。


執著於工作上某件事情的不順利,因而鬱鬱不樂。

不順利的結果如何?

被罵!頂多被多講幾句啦,又不會少塊肉。

被開除!頂多換工作,此地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換工作不順利!頂多降低求職條件,或是多碰一些釘子而已,不會沒飯吃的。

新工作條件不好!頂多降低生活條件,日子苦一些而已,不會死人的。

就算會死人,也是今世不如意,頂多來世再努力。

來世得幸能生於佛家!或是西方極樂世界、東方琉璃世界,或是菩薩行之乘願轉生,豈不更加稱心。

來世不幸流轉於六道之中!也是自己善根微少福薄德淺,修行未經一萬劫,尚需累積福慧資糧罷了。再接再厲。


不斷地放大境界的範疇,那麼眼前的不順利、種種打擊傷害,彷彿是完全不可跨越的坎、無法超越的障礙,其實只是生生世世中的小縫隙、或是小蟻丘而已。

既然深信自有自性清淨心、與佛平等之真如法性,終將成就佛道;

那麼對這點小起伏,還有甚麼好執著!!


當下換境、當下心轉、當下放下。

直下承當、不分別、不計較。


Sunday, September 6, 2020

雙狹縫實驗 Double-slit experiment

 


Ref: https://zh.wikipedia.org/wiki/雙縫實驗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ouble-slit_experiment


在量子力學裏,雙縫實驗(double-slit experiment,或稱雙狹縫實驗)是一種演示光子或電子等等微觀物體的波動性與粒子性的實驗。在這種更廣義的實驗裏,微觀物體可以同時通過兩條路徑或通過其中任意一條路徑,從初始點抵達最終點。這兩條路徑的程差促使描述微觀物體物理行為的量子態發生相移,因此產生干涉現象。

雙縫實驗的基本儀器設置很簡單,如圖所示。光的波動性使得通過兩條狹縫的光束相互干涉,形成了顯示於探測屏的明亮條紋和暗淡條紋相間的圖樣。


"Which-way" experiments and the principle of complementarity

A well-known thought experiment predicts that if particle detectors are positioned at the slits, showing through which slit a photon goes, the interference pattern will disappear. This which-way experiment illustrates the complementarity principle that photons can behave as either particles or waves, but cannot be observed as both at the same time.


Delayed choice and quantum eraser variations

Wheeler's delayed choice experiments demonstrate that extracting "which path" information after a particle passes through the slits can seem to retroactively alter its previous behavior at the slits.


--------------------------------------------------------------------

「以一切法,本來唯心,實無於念。而有妄心,不覺起念,見諸境界,故說無明」  --  <大乘起信論>


【以一切法,本來唯心,實無於念】所有的量子 (photon, electron, etc),在沒有任何有情 (人、天、鬼、畜等等) 的心念參與之時 (the observer or detector),即無於念之時,是以 wave (波) 的方式存在,所以於一切時 (delayed choice)、一切處 (which-way),無在不在。


【而有妄心,不覺起念,見諸境界】心念一起,所有的不確定性、機率性,都被執著成 (collapse into) 固定的關係、相狀,於是無在不在的量子即成為 particle (粒子),形成種種電子、質子等之結合,而成為形形色色的物質世界。這就是因於妄心,而見諸境界。


量子的collapse,即是心之執著:法執。

量子的observer,即是妄心起念。


Saturday, August 15, 2020

有無一異俱不俱與化學

 「當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無相,非非有相、非非無相、非有無俱相,非一相、非異相,非非一相、非非異相、非一異俱相。乃至總說,依一切眾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別,皆不相應,故說為空。若離妄心,實無可空故。」  --  <大乘起信論>


molecular 分子

atom 原子


Let’s use English to help in understanding the meaning of the old Chinese language, and use H2O and H2O2 for illustration.


  • 相: 相狀,各式的物理、化學性質,如 H2O 可以喝,H2O2 雙氧水則不可以。又H2O是兩個 H 及一個 O所組成。

  • 非有相:in Atom scope, 非有水相,非有雙氧水相。

  • 非無相:in Molecular scope, 水相、雙氧水相,井然分明而不同,非無。

  • 非非有相:也並非 Vacuum or Empty,甚麼都沒有; H2O and H2O2 是真實的物質,有各種相狀。

  • 非非無相:也並非實在的存有。當質能互換 (E = MC^2),物質能量化之後,就無實體了。

  • 非有無俱相:也並非同時俱有著【有相】、【無相】,從單一不同的 Atom scope 或是 Molecular scope 來看,會呈現【有相】、或是【無相】之一。

  • 非非有無俱相:但也同時俱有著【有相】、【無相】, H2O 既是 molecular 而有相,也同時是 atom 而無相。


  • 非一相:H2O 和 H2O2,in Molecular scope, 是不同之相。

  • 非異相:H2O 和 H2O2,in Atom scope, 是相同之相。

  • 非非一相:H2O 和 H2O2 甚至 CO2、C2H3Cl,在能量化之後,就是一個能量之相,那有不同之相?

  • 非非異相:H2O 和 H2O2 以及 CO2、C2H3Cl,在物質化的 Atomic Bonding and particle constitution 之後,還是分明不同的 Molecular。

  • 非一異俱相:H2O 和 H2O2 以及 CO2、C2H3Cl,能量化、物質化的質能互換,畢竟是有核融合分裂等的過程,所以或是呈現一相、或是異相,而不是同時俱有著一相、以及異相。

  • 非非一異俱相:但是能量化、物質化的質能互換過程,都是外加的過程 (所謂因緣合和),對於本體來說,具有"如是"能量、就有"如是"物質之 H2O;反之亦然。所以H2O 和 H2O2 以及 CO2、C2H3Cl 等等,同時俱有著一相、以及異相。


水就是水,雙氧水就是雙氧水,硬要分別個有、無、一、異,俱、不俱,都是在有為法上頭打轉,還是個言說戲論,都無實義。


水還是水,當體即是,「不離當處常湛然。覓即知君不可見。」


「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能量化、物質化、分子、原子,因緣幻空,只因執著而有。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

生住:故假有,非無。不變隨緣。

異滅:故真空,非有。隨緣不變。


------------------------------------------

【以事攬理成,所謂色即是空】,是故森羅萬象、外塵色境,當體即空,是為真空;又為異滅之相。

【以全理成事,所謂空即是色】,是故菩薩萬行、施作幻事,何處不能幻生緣聚之法,是為假有;又為生住之相。


Thursday, May 14, 2020

法語清涼:信心銘

https://www.ctworld.org.tw/turn/sutra/070.htm

佛法以信為根本,所謂「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

佛法有事有理。

聽經聞法,從理上來契悟這念心,這是理入,從理而信。

有些人信事,就是從事上來入。什麼是信事?信一切聲聞、緣覺、菩薩、佛有大神通,這就是信事;信「人有誠心,佛有感應」;信種善因、得善果,可以增長福報;信禮佛懺悔,能消除業障,這些都是從事上來信。


信,有深、有淺,也有層次上的差別。三十七助道品的五根:透過對佛法的薰修、磨鍊,讓信慢慢生根,稱之為「信根」。具足信根,無論生活中遇到什麼境界,都動搖不了修行的意志,這就是信生根了。


具足信心來修行,無論做什麼事都會甘之如飴,絕對不會怨嘆。有了信心,就會產生力量;有了力量,做什麼事情都不會退轉。因為信心具足,就會產生智慧,對於每件事都能從正面來看,絕對不會往負面的角度思考。遇到境界,知道是在考驗、磨鍊、成就自己,發自內心感謝這個境界的考驗、磨鍊、成就,達到這個程度信就生根了。由此可知,信對修行非常重要!


=====================================================

佛法以信為根本,所謂「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

信,有層次上的差別。三十七助道品的五根:透過對佛法的薰修、磨鍊,讓信慢慢生根,稱之為「信根」。具足信根,無論生活中遇到什麼境界,都動搖不了修行的意志,這就是信生根了。


具足信心來修行,無論做什麼事都會甘之如飴,絕對不會怨嘆。遇到境界,知道是在考驗、磨鍊、成就自己,發自內心感謝這個境界的考驗、磨鍊、成就。


這個「信根」所深植之處,即是我們的八識心田。如下圖:



同樣的武漢肺炎所吹起的境界風,對於一般人,是興起種種塵俗雜念、被限制拘束的煩惱;然而對於我們學佛人,有許多人反而覺得更加的自在清淨,也有更多的時間來精進用功。那麼長養出來的現行事用,就天差地遠了。

期勉學佛人共同勤念金剛經,善根、五根更加深固。


=====================================================

自己在修練【行亦禪。坐亦禪】時,常覺得就是無法【語默動靜體安然】,總是在心存行禪之念、而想觀照【人在哪、心在哪】之時,而被妄想雜念左右而無法定於一境。這就是境界風一來之時,佛法根種太弱了,而長養出種種妄想雜念而【冥冥隨物去,杳杳不知歸】了。


Saturday, May 9, 2020

這本書之「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這本書XXX,這裡面,隱含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很平常的一句話,一般世俗人卻習而不察其中的佛法之相。


只因為世人的遍計所執,所以就有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些法相,不在金剛經裏頭,卻隨時隨處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的食衣住行裏頭。


這本書很輕:這裡就隱含著有<人相>

>> 對人類很輕,但是對小昆蟲呢?

>> 但是不具<我相>,因為只要是成人,不會只有我才認為輕,大家都覺得很輕。


這本書很容易、或困難:這裡就隱含著有<我相>

>> 對我很容易、或困難,但是對其他人呢?


這本書是曠世巨作:這裡就隱含著有<壽者相>

>> 過去沒有這本書,未來的人也不見得會同樣的評價。再如何的驚世之作,也是在當前的時空背景之下,所被評價出來的結果。


這本書是房山石經(or 這是本房山石經書):這裡就隱含著有<眾生相>

>> 有情、非情,佛性、非佛性,無非皆為法性。「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這本書很輕>,這一句話:

隱含著<拿起來這本書>:依他起性,

認為或判定為<很輕>:遍計所執,

如實知道:圓成實性。

遍計所執,所以就有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了知諸法依他起性,來破除虛妄執著之種種相。若能如實知、如實證,即是圓成實性。


「這本書XXX」,非佛法,我說即是佛法,是名佛法。

「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是佛法,我說即非佛法,是名佛法。

沒有書,也無人,也無我,也無金剛經。


Friday, May 8, 2020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I & me

 I: 主詞,體。本具之自性佛、真如、如來藏、實我,但是凡夫尚未體現。此法不生不滅,無去無來。

me: 受詞,相、用。虛妄之我,妄執之我,但是凡夫以為就是自己。此法即是所要空掉之我。


中文的主詞、受詞的我,無區別性,都是我;是同。

英文的主詞、受詞的我,有區別性,I & me;是異。

中文英文分者看,都是偏頗,非全貌。合著來看,才行。

I & me 非一非異,亦一亦異。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諸相 ⇒  me 

如來 ⇒ I


I & me 亦一亦異,

I 只有一個,me 卻有千萬相狀:

比如 He love me. Which me: 年輕漂亮的 me? 整形過的 me? 年老色衰的 me? 濃妝豔抹的 me? 睡眼惺忪的 me?

這個me 相狀萬千,就是我相之所在,每一種相都是因緣所生法,緣盡還無故空,皆非實我。


所有一般世俗人所認知的我,都是 me,而非 I。

I 一旦被認知了,就會變成受詞,就要寫成 me。只是世人迷妄,還是認為是 I。


如同人看不到真正的自己,所有所看到的以為是自己的,都是透過他物所呈現的似我之相,而不是真正的自己。譬如鏡像,實則是左右相反的,就算真能不相反(如雙重折射),其本體也是玻璃。或是譬如漂亮、聰明,也是透過他人的評價議論,而外加上來的,本非實有。

在荒島中獨自生存,沒有漂亮、聰明可言。天界之天人、天女,大家都一樣帥、漂亮,天人彼此之間,也無漂亮可言。打坐的時候,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只有一個自己,沒有漂亮、聰明可言。

人知道自己的存在,以及所認知的自己,就是透過種種的 me:鏡中的 me (光線反射的受詞),很漂亮的 me (別人認為的受詞),很聰明的me (別人稱讚的受詞)。

這些都不是 I,但是世俗人以為就是 I。


透過背塵合覺,向內的觀照。

比如,練習如是觀照 me:

Something acts on me ⇒ I watch me being acted by something

He loves me ⇒ I watch me being loved by him.

He answers me (on my questions) ⇒ I watch me being answered by him with those questions’ response

當這個平常以為是主體的 me,都變成了客體:客觀的被觀察物 -- 它。

那麼誰在觀照這個 me? 而這個以為是我的 me, 卻非我,那又是誰?

參!

參!

參!


比如,練習如是觀照 I:

I work on something ⇒ I watch me working on something

I hate this food ⇒ I watch me hating this food

I do meditation right now ⇒ I watch me doing meditation right now

當這個平常以為的 I,都變成了 me,那麼誰做這些事?誰在觀照?I 在哪裡?

參!

參!

參!


這就是參禪:參話頭。

所謂的:<<誰在念佛>>


類似的主詞、受詞概念,也可用在止觀上。

止,以及觀,都是在於心,但此二心,有何差別?

止的心,此心是受詞,

觀的心,此心是主詞。

所以要說:以<止>來息妄心。以無妄想之心(即自心佛),來<觀>所起之禪境。


禪境:samadhi or 入定時所作意之禪境 。比如:

  • 色境:極樂世界,梵阿字,月輪,佛像。

  • 語境:阿彌陀佛、數息、咒語、心默頌經文。

  • 意境(法塵境):觀四諦法、無常、37道品、因緣法、中道實相。或是「時彼世尊,入三摩地,名曰除滅一切眾生苦惱」,或是「由出離想作意為先,令不恆行心、心所滅。想滅為首,立無想名」,或是「由止息想作意為先,令不恆行、恆行,染污心心所滅,立滅盡名」。


愚:不聰明

痴:沒智慧


Monday, May 4, 2020

武漢普善金剛心、非證歌

君不見!

般若鋒兮金剛焰,能除熱惱蠲眾病。

普誦善念潤群生,恒沙功德天台心。


武漢疾,心惶惶,自共業臨人不知。

世局紛爭美中鬥,經濟巨輪突緩轉。

罩了面,隔了人,世間蒙層悶愁情。

爭知菩提解悶愁,甘露自滌也普潤。


覺則了,來誦經,一切佛門法不同。

一念十念十萬念,聲聲功德普迴向。

佛說這,又即非,是名然後腦暈暈。

你說佛得還不得,我念得來還不來。

管他的,任他去,放下卻也上心佛。

原來退步是向前,清淨心地即是道。


金剛心,普善情,願諸世界常安隱。

般若智,惑障清,業消道增共菩提。


PS: 

  •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地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無常經:「能除熱惱蠲眾病」、「願諸世界常安隱」

  • 永嘉大師證道歌:「大丈夫。秉慧劍。般若鋒兮金剛焰。」

  • 證道歌:「覺則了,不勉功。一切有為法不同」

  • 金剛經:佛說XX,即非XX,是名XX

Saturday, April 4, 2020

世俗上的珍惜現在、活在當下,與佛法上的三際托空、人在哪心在哪。為同?為異?

 如果以有為法的生滅變異,整體週期來看,若是處於生的階段,在世俗與佛法上,二者皆同,都是強調不想過去、不想未來,只安心於現在,珍惜眼前所擁有的。


但當處於滅的階段的時候,就差別很大了。


世俗上的: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這是多麼地惆悵與不捨,深深地留戀於過去的青壯階段時的擁有與強盛;想當年阿!所謂的豐功偉業呀!然而在生命垂暮之時,不管是自己、或是對他人,世人很難還能安心自在的安處於現在,總是時不時的回頭看向過去的美好時光,不敢面對眼前的老病,以及即將到來的死亡。


或是活在當下,要珍惜眼前的美好時光或是景物,不讓輕易流逝。這隱含的還是對於<生>的階段的難捨,當這個曾經珍惜的對象進入<滅>的階段時候,就很少會再強調活在當下了。


這不是無常觀,只是對於無常的無奈。


生者皆歸死  容顏盡變衰  強力病所侵  無能免斯者

假使妙高山  劫盡皆壞散  大海深無底  亦復皆枯竭

大地及日月  時至皆歸盡  未曾有一事  不被無常吞


佛法上的無常觀,則是深刻的對於<滅>的階段的當下體悟而不惋惜,對於<生>的階段的不留戀或是去追逐。再美好的事物,在無常面前,也終將壞苦,而如同空花水月一般,何須苦苦奔波尋逐。若能安然自在於壞滅階段的必然發生,而不惋惜、悲傷、留戀,反倒當下自我精進、或是為它助念,讓壞滅的前進勢力更加無阻,才能反讓這個將壞滅的個體,在他(它)下個新生階段,獲得更大的否極泰來力量。

所以對於佛子,特別要在將壞滅之時,深刻地觀察體悟無常的道理:無常不是要佛子來覺得惋惜、悲傷的;壞滅只是重生之前的必經過程,安心自在的安處於壞滅階段。生命上,才能在重生之際,隨願而往生;物質上,才能非物所拘,無所求行、隨緣而行。


方聽無生曲,始聞不死歌。

如果更進一步,從無常觀的有為法,開始進入無生的不生不滅無為法;以無常觀於有為法的生滅變異、虛偽無主,而不執著留戀時,才能開始認識無為法的無生與不死,割捨無常五蘊色身,進趣真常菩提法身。


話雖如此,對一般的佛子真的很難,所以才需要往生助念,來幫忙安這個心。心不安,走的就不安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