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主詞,體。本具之自性佛、真如、如來藏、實我,但是凡夫尚未體現。此法不生不滅,無去無來。
me: 受詞,相、用。虛妄之我,妄執之我,但是凡夫以為就是自己。此法即是所要空掉之我。
中文的主詞、受詞的我,無區別性,都是我;是同。
英文的主詞、受詞的我,有區別性,I & me;是異。
中文英文分者看,都是偏頗,非全貌。合著來看,才行。
I & me 非一非異,亦一亦異。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諸相 ⇒ me
如來 ⇒ I
I & me 亦一亦異,
I 只有一個,me 卻有千萬相狀:
比如 He love me. Which me: 年輕漂亮的 me? 整形過的 me? 年老色衰的 me? 濃妝豔抹的 me? 睡眼惺忪的 me?
這個me 相狀萬千,就是我相之所在,每一種相都是因緣所生法,緣盡還無故空,皆非實我。
所有一般世俗人所認知的我,都是 me,而非 I。
I 一旦被認知了,就會變成受詞,就要寫成 me。只是世人迷妄,還是認為是 I。
如同人看不到真正的自己,所有所看到的以為是自己的,都是透過他物所呈現的似我之相,而不是真正的自己。譬如鏡像,實則是左右相反的,就算真能不相反(如雙重折射),其本體也是玻璃。或是譬如漂亮、聰明,也是透過他人的評價議論,而外加上來的,本非實有。
在荒島中獨自生存,沒有漂亮、聰明可言。天界之天人、天女,大家都一樣帥、漂亮,天人彼此之間,也無漂亮可言。打坐的時候,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只有一個自己,沒有漂亮、聰明可言。
人知道自己的存在,以及所認知的自己,就是透過種種的 me:鏡中的 me (光線反射的受詞),很漂亮的 me (別人認為的受詞),很聰明的me (別人稱讚的受詞)。
這些都不是 I,但是世俗人以為就是 I。
透過背塵合覺,向內的觀照。
比如,練習如是觀照 me:
Something acts on me ⇒ I watch me being acted by something
He loves me ⇒ I watch me being loved by him.
He answers me (on my questions) ⇒ I watch me being answered by him with those questions’ response
當這個平常以為是主體的 me,都變成了客體:客觀的被觀察物 -- 它。
那麼誰在觀照這個 me? 而這個以為是我的 me, 卻非我,那又是誰?
參!
參!
參!
比如,練習如是觀照 I:
I work on something ⇒ I watch me working on something
I hate this food ⇒ I watch me hating this food
I do meditation right now ⇒ I watch me doing meditation right now
當這個平常以為的 I,都變成了 me,那麼誰做這些事?誰在觀照?I 在哪裡?
參!
參!
參!
這就是參禪:參話頭。
所謂的:<<誰在念佛>>
類似的主詞、受詞概念,也可用在止觀上。
止,以及觀,都是在於心,但此二心,有何差別?
止的心,此心是受詞,
觀的心,此心是主詞。
所以要說:以<止>來息妄心。以無妄想之心(即自心佛),來<觀>所起之禪境。
禪境:samadhi or 入定時所作意之禪境 。比如:
色境:極樂世界,梵阿字,月輪,佛像。
語境:阿彌陀佛、數息、咒語、心默頌經文。
意境(法塵境):觀四諦法、無常、37道品、因緣法、中道實相。或是「時彼世尊,入三摩地,名曰除滅一切眾生苦惱」,或是「由出離想作意為先,令不恆行心、心所滅。想滅為首,立無想名」,或是「由止息想作意為先,令不恆行、恆行,染污心心所滅,立滅盡名」。
愚:不聰明
痴:沒智慧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