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y 14, 2020

法語清涼:信心銘

https://www.ctworld.org.tw/turn/sutra/070.htm

佛法以信為根本,所謂「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

佛法有事有理。

聽經聞法,從理上來契悟這念心,這是理入,從理而信。

有些人信事,就是從事上來入。什麼是信事?信一切聲聞、緣覺、菩薩、佛有大神通,這就是信事;信「人有誠心,佛有感應」;信種善因、得善果,可以增長福報;信禮佛懺悔,能消除業障,這些都是從事上來信。


信,有深、有淺,也有層次上的差別。三十七助道品的五根:透過對佛法的薰修、磨鍊,讓信慢慢生根,稱之為「信根」。具足信根,無論生活中遇到什麼境界,都動搖不了修行的意志,這就是信生根了。


具足信心來修行,無論做什麼事都會甘之如飴,絕對不會怨嘆。有了信心,就會產生力量;有了力量,做什麼事情都不會退轉。因為信心具足,就會產生智慧,對於每件事都能從正面來看,絕對不會往負面的角度思考。遇到境界,知道是在考驗、磨鍊、成就自己,發自內心感謝這個境界的考驗、磨鍊、成就,達到這個程度信就生根了。由此可知,信對修行非常重要!


=====================================================

佛法以信為根本,所謂「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

信,有層次上的差別。三十七助道品的五根:透過對佛法的薰修、磨鍊,讓信慢慢生根,稱之為「信根」。具足信根,無論生活中遇到什麼境界,都動搖不了修行的意志,這就是信生根了。


具足信心來修行,無論做什麼事都會甘之如飴,絕對不會怨嘆。遇到境界,知道是在考驗、磨鍊、成就自己,發自內心感謝這個境界的考驗、磨鍊、成就。


這個「信根」所深植之處,即是我們的八識心田。如下圖:



同樣的武漢肺炎所吹起的境界風,對於一般人,是興起種種塵俗雜念、被限制拘束的煩惱;然而對於我們學佛人,有許多人反而覺得更加的自在清淨,也有更多的時間來精進用功。那麼長養出來的現行事用,就天差地遠了。

期勉學佛人共同勤念金剛經,善根、五根更加深固。


=====================================================

自己在修練【行亦禪。坐亦禪】時,常覺得就是無法【語默動靜體安然】,總是在心存行禪之念、而想觀照【人在哪、心在哪】之時,而被妄想雜念左右而無法定於一境。這就是境界風一來之時,佛法根種太弱了,而長養出種種妄想雜念而【冥冥隨物去,杳杳不知歸】了。


Saturday, May 9, 2020

這本書之「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這本書XXX,這裡面,隱含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很平常的一句話,一般世俗人卻習而不察其中的佛法之相。


只因為世人的遍計所執,所以就有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些法相,不在金剛經裏頭,卻隨時隨處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的食衣住行裏頭。


這本書很輕:這裡就隱含著有<人相>

>> 對人類很輕,但是對小昆蟲呢?

>> 但是不具<我相>,因為只要是成人,不會只有我才認為輕,大家都覺得很輕。


這本書很容易、或困難:這裡就隱含著有<我相>

>> 對我很容易、或困難,但是對其他人呢?


這本書是曠世巨作:這裡就隱含著有<壽者相>

>> 過去沒有這本書,未來的人也不見得會同樣的評價。再如何的驚世之作,也是在當前的時空背景之下,所被評價出來的結果。


這本書是房山石經(or 這是本房山石經書):這裡就隱含著有<眾生相>

>> 有情、非情,佛性、非佛性,無非皆為法性。「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這本書很輕>,這一句話:

隱含著<拿起來這本書>:依他起性,

認為或判定為<很輕>:遍計所執,

如實知道:圓成實性。

遍計所執,所以就有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了知諸法依他起性,來破除虛妄執著之種種相。若能如實知、如實證,即是圓成實性。


「這本書XXX」,非佛法,我說即是佛法,是名佛法。

「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是佛法,我說即非佛法,是名佛法。

沒有書,也無人,也無我,也無金剛經。


Friday, May 8, 2020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I & me

 I: 主詞,體。本具之自性佛、真如、如來藏、實我,但是凡夫尚未體現。此法不生不滅,無去無來。

me: 受詞,相、用。虛妄之我,妄執之我,但是凡夫以為就是自己。此法即是所要空掉之我。


中文的主詞、受詞的我,無區別性,都是我;是同。

英文的主詞、受詞的我,有區別性,I & me;是異。

中文英文分者看,都是偏頗,非全貌。合著來看,才行。

I & me 非一非異,亦一亦異。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諸相 ⇒  me 

如來 ⇒ I


I & me 亦一亦異,

I 只有一個,me 卻有千萬相狀:

比如 He love me. Which me: 年輕漂亮的 me? 整形過的 me? 年老色衰的 me? 濃妝豔抹的 me? 睡眼惺忪的 me?

這個me 相狀萬千,就是我相之所在,每一種相都是因緣所生法,緣盡還無故空,皆非實我。


所有一般世俗人所認知的我,都是 me,而非 I。

I 一旦被認知了,就會變成受詞,就要寫成 me。只是世人迷妄,還是認為是 I。


如同人看不到真正的自己,所有所看到的以為是自己的,都是透過他物所呈現的似我之相,而不是真正的自己。譬如鏡像,實則是左右相反的,就算真能不相反(如雙重折射),其本體也是玻璃。或是譬如漂亮、聰明,也是透過他人的評價議論,而外加上來的,本非實有。

在荒島中獨自生存,沒有漂亮、聰明可言。天界之天人、天女,大家都一樣帥、漂亮,天人彼此之間,也無漂亮可言。打坐的時候,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只有一個自己,沒有漂亮、聰明可言。

人知道自己的存在,以及所認知的自己,就是透過種種的 me:鏡中的 me (光線反射的受詞),很漂亮的 me (別人認為的受詞),很聰明的me (別人稱讚的受詞)。

這些都不是 I,但是世俗人以為就是 I。


透過背塵合覺,向內的觀照。

比如,練習如是觀照 me:

Something acts on me ⇒ I watch me being acted by something

He loves me ⇒ I watch me being loved by him.

He answers me (on my questions) ⇒ I watch me being answered by him with those questions’ response

當這個平常以為是主體的 me,都變成了客體:客觀的被觀察物 -- 它。

那麼誰在觀照這個 me? 而這個以為是我的 me, 卻非我,那又是誰?

參!

參!

參!


比如,練習如是觀照 I:

I work on something ⇒ I watch me working on something

I hate this food ⇒ I watch me hating this food

I do meditation right now ⇒ I watch me doing meditation right now

當這個平常以為的 I,都變成了 me,那麼誰做這些事?誰在觀照?I 在哪裡?

參!

參!

參!


這就是參禪:參話頭。

所謂的:<<誰在念佛>>


類似的主詞、受詞概念,也可用在止觀上。

止,以及觀,都是在於心,但此二心,有何差別?

止的心,此心是受詞,

觀的心,此心是主詞。

所以要說:以<止>來息妄心。以無妄想之心(即自心佛),來<觀>所起之禪境。


禪境:samadhi or 入定時所作意之禪境 。比如:

  • 色境:極樂世界,梵阿字,月輪,佛像。

  • 語境:阿彌陀佛、數息、咒語、心默頌經文。

  • 意境(法塵境):觀四諦法、無常、37道品、因緣法、中道實相。或是「時彼世尊,入三摩地,名曰除滅一切眾生苦惱」,或是「由出離想作意為先,令不恆行心、心所滅。想滅為首,立無想名」,或是「由止息想作意為先,令不恆行、恆行,染污心心所滅,立滅盡名」。


愚:不聰明

痴:沒智慧


Monday, May 4, 2020

武漢普善金剛心、非證歌

君不見!

般若鋒兮金剛焰,能除熱惱蠲眾病。

普誦善念潤群生,恒沙功德天台心。


武漢疾,心惶惶,自共業臨人不知。

世局紛爭美中鬥,經濟巨輪突緩轉。

罩了面,隔了人,世間蒙層悶愁情。

爭知菩提解悶愁,甘露自滌也普潤。


覺則了,來誦經,一切佛門法不同。

一念十念十萬念,聲聲功德普迴向。

佛說這,又即非,是名然後腦暈暈。

你說佛得還不得,我念得來還不來。

管他的,任他去,放下卻也上心佛。

原來退步是向前,清淨心地即是道。


金剛心,普善情,願諸世界常安隱。

般若智,惑障清,業消道增共菩提。


PS: 

  •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地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無常經:「能除熱惱蠲眾病」、「願諸世界常安隱」

  • 永嘉大師證道歌:「大丈夫。秉慧劍。般若鋒兮金剛焰。」

  • 證道歌:「覺則了,不勉功。一切有為法不同」

  • 金剛經:佛說XX,即非XX,是名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