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ne 14, 2021

學佛雜記:因與果

 <<別再跟孩子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這樣的話了!事實證明不是的>>

在70、80年代這一輩人中,很多人都是按部就班,本本分分地做著一份安穩的工作,即使生活艱苦,但是他們也能夠滿懷激情,一點一點地積累著。但是對他們造成衝擊和無法理解的是,那些在他們看來「無所事事」,不熱愛勞動的人卻在下海浪潮中迅速崛起,有的是在熟人的幫助下,投資房地產,最後輕鬆賺翻,成為社會上又名有地位的人。

因此,當我們的孩子問我們「一份耕耘,一份收穫」是什麼意思的時候,在跟他講只要我們肯努力就一定會有收穫的時候,還要補充道,但是如果要成功的話,努力和勤奮只不過是一個一個條件之一,其次你還要從學會借用社會大趨勢,讓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與當時的社會發展趨勢相匹配。

《躍遷》這本書中提到一個詞叫做時代的「水性」,怎麼理解這個詞呢?我們舉個例子,說到游泳大家都知道,有的人能輕鬆駕馭,來去自如。有的人卻游著很吃力。這個為什麼呢?原因就在於每個人對「水性」的理解不同,即使身體再強壯,練習的時間再長也沒用。

===================================================

種瓜得瓜 種豆得豆

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有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陰


有所求而求:果中行。為了得果而行而求。

無所求而求:因中行,為了因中清淨而行而求。果是自然而得,不是強求來的。


比如一塊田,只有栽植西瓜種子,只會有西瓜的果實,要說不追求西瓜的豐收是很難的,也有自欺欺人的味道。說是在因地理努力,其實還是在求果地理的結果。

但是同樣一塊田,你也栽植了木瓜、香蕉等等,你就可以在全心在因地理努力,而不問結果。失之西瓜的東隅,也可以收之香蕉的桑榆。


===================================================

老法師一語道破“開悟”本質!修行欲成功,你需要先明白一個字:慢!

2”05: “如果你只在意禪修的結果,又如何有時間來關注到自己呢?”

2”32: “當我們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專注做。放下一切有求有住之心。所謂因上努力,果上隨緣。”

6”25:”技巧性的東西,或許可以讓你走得很快。但基礎性的東西,卻能讓你走得更遠。"


Saturday, June 12, 2021

學佛雜記:因地法行

 <<圓覺經>>

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

善男子,末世眾生希望成道,無令求悟,唯益多聞,增長我見。

但當精進降伏煩恼,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斷令斷;貪嗔愛慢,谄曲嫉妒,對境不生;彼我恩愛,一切寂滅。佛說是人漸次成就,求善知識,不墮邪見。

若有所求,別生憎愛,則不能入清淨覺海。


心得:整部圓覺經,即是行因地之法也。


無所求而求,亦是因地法行。

  • 有所求而求

    • 果中行。為了得果而行、而求,則是有相。

    • 所欲求者,即是所得果。

    • 別境之欲心所,則是邪欲。

  • 無所求而求

    • 因中行,為了因中清淨而行、而求,則是無相。

    • 所欲求者,即是能生因。知有所得果,也知此果來自於所欲之因。但非為了果,而是為了因而行、而求;而果之得到與否,純依隨緣。

    • 別境之欲心所,則是正欲。亦同於四神足之欲,能驅動勇猛精進之向道之心。


我們修行,是為了度過生死苦海,到彼涅槃岸。

此菩提涅槃,就是我們的最終所求之果。除此之外,皆無所求。


然而修行當中,必須深入體認到,我們還是停留在生死海之此岸。

此岸即是因地,彼岸乃為果地。

必須堅持心戒,遠離果相,觀於當下心,不離正念,深固因地止觀之心。

除了當下現在之心,過去、未來心通是虛妄,就算是正法、善法,也是攀緣之心。


打坐雖然也是追求著四禪八定,但是千萬不可於止觀當中存有得到禪定之心。

那樣就是有所得了。

自己現在就是在欲界,離色界、無色界遠的很。堅持心戒

只觀當下呼吸、不離正念。沒有過去、未來,沒有外境(家人、公司等等),也沒有佛國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