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樂說佛道 (胡說八道),乃綽號爛芭樂者,於佛道的向隅之淺見,姑且聽之。
凡夫法界,涵蓋:
欲界:下至地獄、上至天人,所謂的六道輪迴,無修行的眾生。
色界、無色界:有修行的眾生。然而就算修練到四禪八定,仍然是在凡夫法界當中。
小乘、大乘法界,則是脫離欲、色、無色等三界,脫離凡夫法界,證入聖賢之法界。
小乘法界,是真空、遠離世間的道法;
大乘法界,是於假不有、於真不空的,非真非假的中道觀法,入於世間的道法。
小乘修法:見我為『苦』,了知由於『集』種種欲貪毒所致;修行三十七品『道』法,捨有為法而證『滅』涅槃;
大乘修法:見我及眾生為苦,起大悲心而度一切眾生,於其中離我人四相;以大乘經典為道,於此經典,於己是信解受持讀誦、如說修行,於他則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為人演說。
小乘修練,當生便可以證須陀洹、甚至阿羅漢;若只達須陀洹,也是最多七世便可證得阿羅漢。
然而大乘修練,卻是歷恒沙劫的勤苦難行,才能證道而成為佛。
兩者的證道速度,比較起來相差太多了吧!
為什麼?
單純的從佛經裡找答案,古德大賢引經論點的論述已經有太多了,還是太難理解了。
近日忽然胡思亂想的,湊弄出一套說法,姑且寫出來給大家看看、聽聽、想想:
凡夫法界 = a * X + b * Y
小乘法界 = 0 * X + 0 * Y + c * Z
大乘法界 = a * X + b * Y + c * Z
照這樣的公式來比喻,這就是為什麼小乘修練,會遠比大乘來得容易;另方面,卻又被大乘的人說為:"聲聞小德小智"、"我觀小乘智慧微淺,猶如盲人"
大乘修法,《菩薩行品》說:行少欲知足,而不捨世法;不壞威儀,而能隨俗。
小乘修法,《爛芭樂》則說:行少欲知足,而捨棄世法;脫俗離塵,故不壞威儀。若不捨世法,則無法少欲知足;若隨於俗,則壞威儀。
小乘修法,行少欲知足,而捨棄世法。所以捨棄世俗法的 (X, Y) 軸的變量 (a=0, b=0),而專注於出世的道品之法 (Z 軸 的 C 變量的境界提升)。
一輩子乃至七輩子,當證得阿羅漢聖果。
大乘修法,不捨世法,所以世俗法的 (X, Y) 軸的變量非零 (a <> 0, b <> 0),而行少欲知足的出世道品之法,Z 軸 的 C 變量的境界提升。
累世那能足夠?累劫又那能足夠?真的是需要歷恒沙劫的經歷著,各式各樣的非零 (a, b) 的世俗考驗,甚至從乞頭目髓腦的魔王逼迫考驗,而於其中仍勤苦難行於Z 軸 的 C 變量出世法。
歷劫的勤苦難行,所以大乘經典中的流通分就會看到:諸天龍神等來護持正法,守護我等初發心菩薩。
我們學佛法的人,要選擇大乘的勤苦難行之道?還是小乘的自利之道?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