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與幾位同學大致聊了一個【年紀】的觀念,就重新整理了、於此再發表一下:
a) 年長vs年幼:是以從出生時間開始衡量的,沒甚麼好說的:
>>> 絕對性而不可改的數字,又是已逝之過去。
b) 年老vs年輕:一般人也是以出生時間來認定。我想提出的不同概念是,它應該是從死亡那一刻往前倒推才對。在這個概念基礎上,就會變成:
>>> 相對性而可改變的數字,又是可掌握或操作之未來。
>>> 實際的案例:袁了凡的《了凡四训》。
如何掌握、操作自己的年輕程度?心態是關鍵。
略分為四類老年心態:
1) 認命的年老心態:其實就是無所作為,或些微、或沒有建立任何的年輕心態。
屈服或是逃避於,年老的身體狀態,就是這樣情況,而還算正常;
而病態的採對抗式的,好強好勝於勉強自己的老邁身軀,或是沉湎於虛妄的過去 (註:我的個人淺見,失智症就屬於此類型),就不識時務而更加地糟糕了。
大部分比例、一般的人都是這樣。
2) 以回復年輕而建立的心態:養身運動、飲食,健走郊山之類,屬於回復年輕身體的活動;或是遊山玩水、養花植草、唱歌跳舞之類,屬於回復年輕心理的活動。
我們很多的同學都已經身體力行於這麼做了;多爬爬、走走於山林曠野。怡悅身心之餘,身體的確會變得比較年輕。但是言談之間,卻還是充斥著:不行了、變差了、看不清楚了、記不住了,等等老年的心理,卻毫無自覺。
【回復年輕】,亦即從年老的狀態而回復。
3) 以心理的年輕而建立的心態:心理的暗示力量,也就是【裝年輕,真的會變年輕】。這是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蘭格(Ellen Langer)在1981年進行一項實驗。同學可自行 google search。比如:https://50plus.cwgv.com.tw/articles/index/13183/1
以上 #2, #3 都相當常見於一些養生的文章當中。我們同學群組也三不五時就有分享文出來。
下面的 #4,我想這應該沒有人聽過、看過這個概念吧!
4) 我本年輕、何須再裝年輕:如果只是概念,那麼這樣的詞句,是沒有任何實質意義來克服年老狀態的。需要類似於#3的蘭格心理暗示,但更進一步的超越於【暗示】。
【暗示】即意味著不是,所以要變成【當體是】、【即是】的心態建立;蘭格實驗的「懷舊之旅」是外在的、短暫的刻意安排,而這裡是內化的、隨時的自然而為。
對於有信仰的同學,可以有更加強版的信念系統:不管來世在【天堂】、【西方極樂世界】、【梵天】、【蓬萊仙島】,以那時的新生當成 0 歲,那麼本期生命不管多少歲數,相比之下都是負數、更加的小。信念系統上的當體年輕。
【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特別是透過靜坐時的觀想修行來達成。
每天都讓自己死亡一次,忘記以前的種種、包括昨天的,所有煩惱、不如意、仇恨統統忘卻,所有的優越成就、高興的事也同樣地都讓它過去,不留於心;
每天都讓自己新生一次,昨天辦公室裡誰對我排擠、誰對我有過節,今天我看到他、她時,都好像從來沒發生過一樣,用嶄新的心情面對昨日的仇人、忌恨。昨天辦公室裡誰對我歌功頌德、拍馬屁,今天我看到他、她時,也只輕輕的微笑而視,也好像從來沒發生過一樣。
既然每天都是如同新生嬰兒般的心態來重生,慢慢的、不知不覺的,就可以達到【當體是年輕】了。
必須注意【隨順】的進行,隨順於自己的狀態而豪不勉強;比如我們去爬山時,就不要去和體力好的人,去比較、勉強自己,只要比昨天的自己強就夠了,日積月累就行。
年輕的狀態,既然是從棺材往回倒看,就是自己與自己比;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別人的年輕與否,與己無關。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