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October 27, 2023

芭說佛道 - 小和尚上山砍材的因地法行

 何為開悟?小和尚上山砍材的禪典。(URL: https://read01.com/zh-tw/QzQB6KP.html)


這就是因地法行。修行佛法的人,是在因地上頭修行,而非於果地上頭修行。


人世間是果地論的,所謂的「成敗論英雄」;

商場上更是如此,比如「成敗論英雄:商場厚黑心理學」(ISBN:9789864530946)。


從《心經》來看:

果地上:「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那有差別?

因地上:「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差太多了!


X := 5;  Y := 5; Z :=5;   哪裡不一樣?

果地上:統統都是5。那有差別?

因地上:X 可能是從 6 變成 5; Y 則是 -100 變成 5; Z 卻是 10^668899^112233 變成 5。差太多了!


如果有某個基金會的捐款是每筆10 萬元,

果地上來看,大家捐出來的金額都是10 萬元。那有差別?

但因地上呢?月薪 3 萬的人,省吃儉用出來的捐獻;與億級、兆級富翁的捐獻,發心、善心相等嗎?差太多了!


幾十年前的 8086  / Z80 電腦,可以執行 printf(“hello world”) 來代表系統運作情況。

到了今天的超級電腦、量子電腦,還是一樣的執行 printf(“hello world”) 來代表系統運作情況。

果地上來看,都一樣是“hello world”,那有差別?

因地上而言。運算效率上,差太多了!


所以要問:開悟前,上山砍材;開悟後,上山砍材;哪裡不一樣?

果地上來看,那有差別?

因地上而言,差太多了!


------------------------------------------------

回到佛法。

真的有心想要學佛、修行佛法,就要因地法行;這是要「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無所求而求」。


一個學佛的人,如果不能深刻了解何謂因地行、果地行,就無法了解真正的佛法;就算佛學的造詣如何、研究多少的大小乘經論,都不算。

近代有非常多的才識頂尖、學養深厚的人,做了許多的所謂<<佛學>>的研究,而得出「大乘經典為非佛說」的結論,其實根本不懂佛法的因緣法則、更不懂大乘佛法。


《圓覺經》一開始就從文殊師利菩薩的「願為此會諸來法眾,說於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往後開展成佛之道。

因地法行,是通向佛道之路。


大家常聽到的「善惡業報」:

1) 要輪迴地、生生世世來看的,不是只有這一輩子。

2) 不要只看到果報,更要來看業因。

-------------------------------------------------

「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

「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欲知過去因,今世受者是,欲知未來果,今世做者是。」

-------------------------------------------------


學小乘佛法的,以須陀洹來說,頂多 7 世成為阿羅漢;而一世就能成為阿羅漢的,也比比皆是,大有人在。

學小乘的,雖然也學十二因緣,但只要看幾輩子的因緣法則就足夠了。


但是大乘呢?三阿僧祇。那是多摩長久的因緣法則,需要來遵守才不會墮落到三惡道,才能持續性的邁向成佛。

(見:《起信論》「以一切菩薩皆經三阿僧祇劫故」。)


三阿僧祇,有多久我不知道,只知道將經歷非常多的超級大輪迴:地球、太陽系、銀河系、娑婆世界這個宇宙的誕生、有生命體,再到戰爭、人類毀滅、地球毀滅、宇宙毀滅,然後再來一遍、再來一遍、再來一遍、、、


會怕嗎?

會怯弱嗎?還是懈慢?

還是斷滅性的,死後無生論?

當然會怕。


所以大乘佛法,從起信開始。

但生生世世的輪迴,會害怕流轉到三惡道啊!


怕甚麼?

還會做惡業的人,不需要害怕,多念《藥師經》,信了,就會有十二藥叉大將來護持你。

當你有疾厄之時,想要求度脫,十二藥叉大將、及其八萬四千藥叉部屬,會來護持你「皆使解脫一切苦難,諸有願求悉令滿足」。

萬一流轉到三惡道時,文殊師利會來「以種種方便,令諸淨信善男子、善女人等,得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乃至睡中亦以佛名覺悟其耳」,然後依照藥師佛的本願威力,就會「由昔人間曾得暫聞藥師琉璃光如來名故,今在惡趣,暫得憶念彼如來名,即於念時從彼處沒,還生人中;得宿命念,畏惡趣苦」。


怕甚麼?

不會做惡業的人,已開始行善法,信人天道,那麼就生到欲界天 (玉皇大帝那裏)、或是梵天 (天堂)。

(見:《維摩經》「淨十善道,受天人福;修四無量,開梵天道」)。

信淨土道,那麼就生到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或是藥師佛淨琉璃國土。

信菩薩道,那麼生生世世會有護法善神來護佑你。


所以不用怕。


因地法行:不知道有沒有人這麼說過,但我會說「種善因、結善緣、不問果」。

『種善因、結善緣』,所以生生世世,「萬般帶不去,善業來隨身」。

『不問果』,所以生生世世,「因緣會遇時,善報還自享。」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