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分、相分。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依幻說覺,亦名為幻;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說無覺者,亦復如是」
所以如果你起了一個【見分】的觀照心,要來照破妄想心的【相分】。
其實這個所謂的【見分】本身就是【相分】,所謂的【自證分】的【相分】。
如果要破除能所,熄滅所有虛妄的相,這個【見分】本身,同樣也是虛妄的【自證分】的【相分】。
所以不能有一個【覺得】自己正在觀照當中的心。既然已經在觀照了,不用再來去觀照自己的觀照心。反而變成了「於虛妄體,重執虛妄,二妄相依」。單純的觀照就好。
「譬如眼根不自見眼」,
一個自以為在觀照的那個【見分】觀照心,可以被察覺到的話,就是【所】與【相】了。
所有的自以為所看到的我,鏡中的我像 (玻璃),別人口中的我 (聲音),相片裡的我 (紙張),都不是真正的我。但是我【能】知道,這個在看著的我就是我自己。
我的存在不是透過【所】知道的我,那是玻璃音聲等等我被投射成的相分。
我的存在是【能】知道這一切的那個,就是【見分】。
“即起諸幻【見分】,以除幻者【相分】,變化諸幻【見分】,而開幻眾【相分】。”
"則以礙心【見分】,自滅諸礙【相分】,礙【相分】已斷滅,無滅礙【見分】者。"
修奢摩他 ⇒ 空觀
對於幻者之相,以空觀而除去此幻妄【相分】,而入寂靜。
三摩缽提 ⇒ 假觀
對於幻者之相,以假觀而假立【見分】的觀照幻心,而以幻除幻,除去幻妄【相分】。
幻妄【相分】既斷滅已,則滅礙之【見分】亦自不存。
禪那 ⇒ 中觀
對於幻者之相,以中觀,不求真不斷妄而觀。
「不取幻化及諸靜相,了知身心皆為罣礙」「永得超過礙、無礙境」「如器中鍠,聲出於外,煩惱涅槃,不相留礙」
所以對於罣礙之身心,是以【不相留礙】的方式而能永得超過礙無礙境,如同聲音,能超出於鍠之器體的障礙,而【聲出於外】。於是【煩惱】之幻者相,不需特別去除滅它,就可以讓它不障礙於真如涅槃,而就有了「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猶如目睹,所受用物」,這樣的境界。
假設於街巷吵雜,平靜而不安靜之處打坐。市井吵雜聲惱亂於心,而起煩惱、難於入靜。
奢摩他 ⇒ 若 「取靜為行」,熄滅『身心客塵』(腿痠、煩惱、吵雜聲),而入於寂靜。
一切內外身心客塵盡皆空寂,而無所聞於外塵。
三摩缽提 ⇒ 若 「即起諸幻以除幻者」,心起另一假法『諸幻』,如念佛號持咒等,
而除滅或壓制住外塵之『幻者』勢力。內心唯幻法佛事,而無所聞於外塵。
禪那 ⇒ 若「心不取幻化及諸靜相」,於外塵雖聞而無礙、煩惱不生,內心或是不起諸念,或是起而不隨,所起用之心念假法,如念佛號持咒等,無礙於『身心客塵』而持續著數息、觀息與心跳、知覺市井雜聲。「煩惱涅槃不相留礙」,而有所聞於外塵。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