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October 27, 2023

芭說佛道 - 小和尚上山砍材的因地法行

 何為開悟?小和尚上山砍材的禪典。(URL: https://read01.com/zh-tw/QzQB6KP.html)


這就是因地法行。修行佛法的人,是在因地上頭修行,而非於果地上頭修行。


人世間是果地論的,所謂的「成敗論英雄」;

商場上更是如此,比如「成敗論英雄:商場厚黑心理學」(ISBN:9789864530946)。


從《心經》來看:

果地上:「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那有差別?

因地上:「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差太多了!


X := 5;  Y := 5; Z :=5;   哪裡不一樣?

果地上:統統都是5。那有差別?

因地上:X 可能是從 6 變成 5; Y 則是 -100 變成 5; Z 卻是 10^668899^112233 變成 5。差太多了!


如果有某個基金會的捐款是每筆10 萬元,

果地上來看,大家捐出來的金額都是10 萬元。那有差別?

但因地上呢?月薪 3 萬的人,省吃儉用出來的捐獻;與億級、兆級富翁的捐獻,發心、善心相等嗎?差太多了!


幾十年前的 8086  / Z80 電腦,可以執行 printf(“hello world”) 來代表系統運作情況。

到了今天的超級電腦、量子電腦,還是一樣的執行 printf(“hello world”) 來代表系統運作情況。

果地上來看,都一樣是“hello world”,那有差別?

因地上而言。運算效率上,差太多了!


所以要問:開悟前,上山砍材;開悟後,上山砍材;哪裡不一樣?

果地上來看,那有差別?

因地上而言,差太多了!


------------------------------------------------

回到佛法。

真的有心想要學佛、修行佛法,就要因地法行;這是要「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無所求而求」。


一個學佛的人,如果不能深刻了解何謂因地行、果地行,就無法了解真正的佛法;就算佛學的造詣如何、研究多少的大小乘經論,都不算。

近代有非常多的才識頂尖、學養深厚的人,做了許多的所謂<<佛學>>的研究,而得出「大乘經典為非佛說」的結論,其實根本不懂佛法的因緣法則、更不懂大乘佛法。


《圓覺經》一開始就從文殊師利菩薩的「願為此會諸來法眾,說於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往後開展成佛之道。

因地法行,是通向佛道之路。


大家常聽到的「善惡業報」:

1) 要輪迴地、生生世世來看的,不是只有這一輩子。

2) 不要只看到果報,更要來看業因。

-------------------------------------------------

「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

「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欲知過去因,今世受者是,欲知未來果,今世做者是。」

-------------------------------------------------


學小乘佛法的,以須陀洹來說,頂多 7 世成為阿羅漢;而一世就能成為阿羅漢的,也比比皆是,大有人在。

學小乘的,雖然也學十二因緣,但只要看幾輩子的因緣法則就足夠了。


但是大乘呢?三阿僧祇。那是多摩長久的因緣法則,需要來遵守才不會墮落到三惡道,才能持續性的邁向成佛。

(見:《起信論》「以一切菩薩皆經三阿僧祇劫故」。)


三阿僧祇,有多久我不知道,只知道將經歷非常多的超級大輪迴:地球、太陽系、銀河系、娑婆世界這個宇宙的誕生、有生命體,再到戰爭、人類毀滅、地球毀滅、宇宙毀滅,然後再來一遍、再來一遍、再來一遍、、、


會怕嗎?

會怯弱嗎?還是懈慢?

還是斷滅性的,死後無生論?

當然會怕。


所以大乘佛法,從起信開始。

但生生世世的輪迴,會害怕流轉到三惡道啊!


怕甚麼?

還會做惡業的人,不需要害怕,多念《藥師經》,信了,就會有十二藥叉大將來護持你。

當你有疾厄之時,想要求度脫,十二藥叉大將、及其八萬四千藥叉部屬,會來護持你「皆使解脫一切苦難,諸有願求悉令滿足」。

萬一流轉到三惡道時,文殊師利會來「以種種方便,令諸淨信善男子、善女人等,得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乃至睡中亦以佛名覺悟其耳」,然後依照藥師佛的本願威力,就會「由昔人間曾得暫聞藥師琉璃光如來名故,今在惡趣,暫得憶念彼如來名,即於念時從彼處沒,還生人中;得宿命念,畏惡趣苦」。


怕甚麼?

不會做惡業的人,已開始行善法,信人天道,那麼就生到欲界天 (玉皇大帝那裏)、或是梵天 (天堂)。

(見:《維摩經》「淨十善道,受天人福;修四無量,開梵天道」)。

信淨土道,那麼就生到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或是藥師佛淨琉璃國土。

信菩薩道,那麼生生世世會有護法善神來護佑你。


所以不用怕。


因地法行:不知道有沒有人這麼說過,但我會說「種善因、結善緣、不問果」。

『種善因、結善緣』,所以生生世世,「萬般帶不去,善業來隨身」。

『不問果』,所以生生世世,「因緣會遇時,善報還自享。」


Saturday, October 21, 2023

芭說佛道 - 昨日死、今日生

 


前幾天在大學群組提到這個概念:昨日死、今日生。

就進一步以佛法來闡釋。


【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

有為法有三種性:善、惡、無記,皆應捨離,為何?

惡法『惱心』當捨:離煩惱惡法故。

無記『擾心』當捨:離是非紛雜故。

善法『著心』當捨:離我人四相執著故。


每天的打坐裡,就是捨離過去的種種,管他是善是惡,盡皆捨離。


【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

云何新生?心態上採「不著世間如蓮華」、「人生如戲」

兩年前我看到這樣的新聞: (https://www.nownews.com/news/5253408)

       "溫昇豪忍11年「我才被霸凌」 《犀利人妻》慘過朱芯儀"

有些演員在現實生活中,依然沉溺於戲中的角色,甚至過了十年仍無法跳脫其中;然而也有演員,卻能現實、戲劇分離的清清楚楚。

「人生如戲」,所以就有許多的人陷入世俗的種種桎梏,但也有少部分的人能出淤泥而不染。

就此忽然領悟到,現實人生就是一場戲,以遊戲人生的方式來演這場人生大戲,那麼凡是何必太計較呢?

菩薩的「遊戲神通」,不就是如此的示現而渡眾生?!


每天的打坐後,就把今天當作全新的戲碼,重新來演一演這場戲吧!


Tuesday, October 17, 2023

芭說佛道 - 墨西哥漁夫

 


《墨西哥漁夫》

人的一生,到底在追求甚麼?


一個美國商人坐在墨西哥海邊一個小漁村的碼頭上,看著一個墨西哥漁夫划著一艘小船靠岸。

小船上有好幾尾大黃鰭鮪魚,這個美國商人對墨西哥漁夫能抓這麼高檔的魚恭維了一番,還問要多少時間才能抓這麼多?

墨西哥漁夫說,才一會兒就抓到了。美國人再問,你為甚麼不待久一點,好多抓一些魚?

墨西哥漁夫覺得不以為然: 這些魚已經足夠我一家人生活所需啦!

美國人又問:那麼你一天剩下那麼多時間都在幹甚麼?


墨西哥漁夫解釋:我呀?我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抓幾條魚,回來後跟孩子們玩一玩,再跟老婆睡個午覺,黃昏時晃到村子裡喝點小酒,跟哥兒們玩玩吉他,我的日子可過得充滿又忙碌呢!


美國人不以為然,幫他出主意,他說:我是美國哈佛大學企管碩士,我倒是可以幫你忙!

你應該每天多花一些時間去抓魚,到時候你就有錢去買條大一點的船。自然你就可以抓更多魚,在買更多漁船。然後你就可以擁有一個漁船隊。到時候你就不必把魚賣給魚販子,而是直接賣給加工廠。然後你可以自己開一家罐頭工廠。如此你就可以控制整個生產、加工處理和行銷。然後你可以離開這個小漁村,搬到墨西哥城,再搬到洛杉磯,最後到紐約。在那裡經營你不斷擴充的企業。


墨西哥漁夫問:這又花多少時間呢?

美國人回答:十五到二十年。


墨西哥漁夫問:然後呢?

美國人大笑著說:然後你就可以在家當皇帝啦!時機一到,你就可以宣佈股票上市,把你的公司股份賣給投資大眾。到時候你就發啦!你可以幾億幾億地賺!


墨西哥漁夫問:然後呢?

美國人說:到那個時候你就可以退休啦!你可以搬到海邊的小漁村去住。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隨便抓幾條魚,跟孩子們玩一玩,再跟老婆睡個午覺,黃昏時,晃到村子裡喝點小酒,跟哥兒們玩玩吉他囉!


墨西哥漁夫疑惑的說:我現在不就是這樣了嗎?



四種境界:

1. 漁夫:安貧守道,於平淡中怡然自得。

2. 商人:從絢爛歸於平凡,於平淡中怡然自得。

3. 商人:從絢爛歸於平凡,沉湎過去不能忘懷。

4. 漁夫:不滿現狀,如井蛙般、上爬又跌下,人生跌宕起伏。


大部分的人都是 #3 & #4。


其實只要能安然當下、怡然自得,不是只有在平凡中才能有這份的自在,更有安處於絢爛中的平靜境界,就如大隱隱於市般。


Sunday, October 15, 2023

大學同學的聚會:談老


昨天與幾位同學大致聊了一個【年紀】的觀念,就重新整理了、於此再發表一下:

a) 年長vs年幼:是以從出生時間開始衡量的,沒甚麼好說的:

     >>> 絕對性而不可改的數字,又是已逝之過去。

b) 年老vs年輕:一般人也是以出生時間來認定。我想提出的不同概念是,它應該是從死亡那一刻往前倒推才對。在這個概念基礎上,就會變成:

     >>> 相對性而可改變的數字,又是可掌握或操作之未來。

     >>> 實際的案例:袁了凡的《了凡四训》。


如何掌握、操作自己的年輕程度?心態是關鍵。

略分為四類老年心態:


1) 認命的年老心態:其實就是無所作為,或些微、或沒有建立任何的年輕心態。

    屈服或是逃避於,年老的身體狀態,就是這樣情況,而還算正常;

    而病態的採對抗式的,好強好勝於勉強自己的老邁身軀,或是沉湎於虛妄的過去 (註:我的個人淺見,失智症就屬於此類型),就不識時務而更加地糟糕了。

    大部分比例、一般的人都是這樣。


2) 以回復年輕而建立的心態:養身運動、飲食,健走郊山之類,屬於回復年輕身體的活動;或是遊山玩水、養花植草、唱歌跳舞之類,屬於回復年輕心理的活動。

    我們很多的同學都已經身體力行於這麼做了;多爬爬、走走於山林曠野。怡悅身心之餘,身體的確會變得比較年輕。但是言談之間,卻還是充斥著:不行了、變差了、看不清楚了、記不住了,等等老年的心理,卻毫無自覺。

    【回復年輕】,亦即從年老的狀態而回復。


3) 以心理的年輕而建立的心態:心理的暗示力量,也就是【裝年輕,真的會變年輕】。這是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蘭格(Ellen Langer)在1981年進行一項實驗。同學可自行 google search。比如:https://50plus.cwgv.com.tw/articles/index/13183/1 


以上 #2, #3 都相當常見於一些養生的文章當中。我們同學群組也三不五時就有分享文出來。

下面的 #4,我想這應該沒有人聽過、看過這個概念吧!


4) 我本年輕、何須再裝年輕:如果只是概念,那麼這樣的詞句,是沒有任何實質意義來克服年老狀態的。需要類似於#3的蘭格心理暗示,但更進一步的超越於【暗示】。

    【暗示】即意味著不是,所以要變成【當體是】、【即是】的心態建立;蘭格實驗的「懷舊之旅」是外在的、短暫的刻意安排,而這裡是內化的、隨時的自然而為。

     對於有信仰的同學,可以有更加強版的信念系統:不管來世在【天堂】、【西方極樂世界】、【梵天】、【蓬萊仙島】,以那時的新生當成 0 歲,那麼本期生命不管多少歲數,相比之下都是負數、更加的小。信念系統上的當體年輕。


【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特別是透過靜坐時的觀想修行來達成。

每天都讓自己死亡一次,忘記以前的種種、包括昨天的,所有煩惱、不如意、仇恨統統忘卻,所有的優越成就、高興的事也同樣地都讓它過去,不留於心;

每天都讓自己新生一次,昨天辦公室裡誰對我排擠、誰對我有過節,今天我看到他、她時,都好像從來沒發生過一樣,用嶄新的心情面對昨日的仇人、忌恨。昨天辦公室裡誰對我歌功頌德、拍馬屁,今天我看到他、她時,也只輕輕的微笑而視,也好像從來沒發生過一樣。


既然每天都是如同新生嬰兒般的心態來重生,慢慢的、不知不覺的,就可以達到【當體是年輕】了。


必須注意【隨順】的進行,隨順於自己的狀態而豪不勉強;比如我們去爬山時,就不要去和體力好的人,去比較、勉強自己,只要比昨天的自己強就夠了,日積月累就行。

年輕的狀態,既然是從棺材往回倒看,就是自己與自己比;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別人的年輕與否,與己無關。


Sunday, July 23, 2023

芭說佛道:淺說法界(一)

芭樂說佛道 (胡說八道),乃綽號爛芭樂者,於佛道的向隅之淺見,姑且聽之。


凡夫法界,涵蓋:

欲界:下至地獄、上至天人,所謂的六道輪迴,無修行的眾生。

色界、無色界:有修行的眾生。然而就算修練到四禪八定,仍然是在凡夫法界當中。

小乘、大乘法界,則是脫離欲、色、無色等三界,脫離凡夫法界,證入聖賢之法界。


小乘法界,是真空、遠離世間的道法;

大乘法界,是於假不有、於真不空的,非真非假的中道觀法,入於世間的道法。


小乘修法:見我為『苦』,了知由於『集』種種欲貪毒所致;修行三十七品『道』法,捨有為法而證『滅』涅槃;

大乘修法:見我及眾生為苦,起大悲心而度一切眾生,於其中離我人四相;以大乘經典為道,於此經典,於己是信解受持讀誦、如說修行,於他則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為人演說。


小乘修練,當生便可以證須陀洹、甚至阿羅漢;若只達須陀洹,也是最多七世便可證得阿羅漢。

然而大乘修練,卻是歷恒沙劫的勤苦難行,才能證道而成為佛。

兩者的證道速度,比較起來相差太多了吧!


為什麼?

單純的從佛經裡找答案,古德大賢引經論點的論述已經有太多了,還是太難理解了。


近日忽然胡思亂想的,湊弄出一套說法,姑且寫出來給大家看看、聽聽、想想:

凡夫法界 = a * X + b * Y

小乘法界 = 0 * X + 0 * Y + c * Z

大乘法界 = a * X + b * Y + c * Z


照這樣的公式來比喻,這就是為什麼小乘修練,會遠比大乘來得容易;另方面,卻又被大乘的人說為:"聲聞小德小智"、"我觀小乘智慧微淺,猶如盲人"


大乘修法,《菩薩行品》說:行少欲知足,而不捨世法;不壞威儀,而能隨俗。

小乘修法,《爛芭樂》則說:行少欲知足,而捨棄世法;脫俗離塵,故不壞威儀。若不捨世法,則無法少欲知足;若隨於俗,則壞威儀。


小乘修法,行少欲知足,而捨棄世法。所以捨棄世俗法的 (X, Y) 軸的變量 (a=0, b=0),而專注於出世的道品之法 (Z 軸 的 C 變量的境界提升)。

一輩子乃至七輩子,當證得阿羅漢聖果。


大乘修法,不捨世法,所以世俗法的 (X, Y) 軸的變量非零 (a <> 0, b <> 0),而行少欲知足的出世道品之法,Z 軸 的 C 變量的境界提升。

累世那能足夠?累劫又那能足夠?真的是需要歷恒沙劫的經歷著,各式各樣的非零 (a, b) 的世俗考驗,甚至從乞頭目髓腦的魔王逼迫考驗,而於其中仍勤苦難行於Z 軸 的 C 變量出世法。


歷劫的勤苦難行,所以大乘經典中的流通分就會看到:諸天龍神等來護持正法,守護我等初發心菩薩。

我們學佛法的人,要選擇大乘的勤苦難行之道?還是小乘的自利之道?


Saturday, December 10, 2022

學佛雜記 - 取眾生如己身

 《大乘起信論》

真如用者-所謂諸佛如來,本在因地,發大慈悲,修諸波羅蜜,攝化眾生;立大誓願,盡欲度脫等眾生界,亦不限劫數盡於未來;以取一切眾生如己身故,而亦不取眾生相。


起用而攝化、或立願之時,皆須觀於眾生。


初學菩薩尚著於我人等相,觀於眾生時,於彼取眾生相,以己之我人等相,而住著於彼我之種種分別。

其心向外。若無定處,則或散亂、或掉舉、或放逸。若有定處,則為 Focus, 是為『止』。

己心固定於極座標的原點,而視個個眾生之座標點為不同分別相之 θ 值,與遠近距離不同之 R 值。


正信菩薩離於我人等相,觀於眾生時,取彼如己身,而視於己時猶如他人之相,而不著於彼我分別。

眾生之我人等相堅固執持,而菩薩應離我人相,是故於取眾生如己身之時,亦應"取"彼之我相,而於心生同事之攝。

其心向內。若心不起雜念,則是 Concentrate, 是為『觀』。

從己心之極座標的原點,擬化位移於彼眾生之原點,而無相 (θ=0)、無差別 (R=0) 。


Saturday, October 1, 2022

學佛雜記 -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即不與我受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受記」:

最上最尊之法,莫過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然而此法,也是無所可得;無為、無相、無住,自心本具。

有求、有得,皆是有為之法。


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能於諸法。心無取舍。亦無能所。熾然建立一切法。而心常空寂。故知一切法皆是佛法。恐迷者貪著。一切法以為佛法。為遣此病。故言即非一切法。心無能所。寂而常照。定慧齊行。體用一致。是故名一切法。

一切法皆是佛法:

  • 乃正知者。

  • 知:於一切法,心無取舍、無能所。以常空寂之心,無所分別於一切法,為佛法或是非佛法;如此無分別心之知,為此處之知。

  • 皆是:當體即是,本來即是。

  • 能如是知,一切法即出世法。


一切法以為佛法:

  • 乃迷執者。

  • 以為:以分別心,取舍為是。迷執者,不了此義,以有取舍、有能所之心,而去分別理解從上面所言『一切法皆是佛法』之言相,而貪著於其之法相。由此『以為』之分別心,而取舍生此貪著之心,即為虛妄迷執。是故為非。

  • 如是迷執,則出世法亦成世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