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
「復次,依不覺故生三種相,與彼不覺相應不離。云何為三?
一者、無明業相-以依不覺故心動,說名為業,覺則不動;動即有苦,果不離因故。
二者、能見相-以依動故能見,不動則無見。
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見,故境界妄現,離見則無境界。
以有境界緣故,復生六種相,云何為六?
一者、智相-依於境界,心起分別,愛與不愛故。
二者、相續相-依於智故,生其苦樂,覺心起念,相應不斷故。
三者、執取相-依於相續,緣念境界,住持苦樂,心起著故。
四者、計名字相-依於妄執,分別假名言相故。
五者、起業相-依於名字,尋名取著,造種種業故。
六者、業繫苦相-以依業受果,不自在故。」
「染心者有六種,云何為六?
一者、執相應染-依二乘解脫,及信相應地,遠離故。
二者、不斷相應染-依信相應地,修學方便漸漸能捨;得淨心地,究竟離故。
三者、分別智相應染-依具戒地漸離,乃至無相方便地,究竟離故。
四者、現色不相應染-依色自在地,能離故。
五者、能見心不相應染-依心自在地,能離故。
六者、根本業不相應染-依菩薩盡地,得入如來地,能離故。」
菩薩之不斷煩惱修行,與小乘之斷煩惱修行,究竟差別為何?
與菩薩之法我空、小乘之人我空,何別?
煩惱之升起,蓋分為:能起煩惱之法,與所起之煩惱本身。
小乘唯斷所起之煩惱,而完全不知、不覺、不修,此能起之法。
煩惱非善,為惡或無記,為所起;此法,非善非惡非無記,但因分別而起,能起煩惱,也能起善念或是無記。
所起之煩惱,即【執取相】【計名字相】。因執取而有。
能起煩惱之法,即【相續相】【智相】。因分別而有。
然而當煩惱種子滅盡之後,雖然不復起煩惱,能夠證於人我空,成阿羅漢果,卻於法我無所成就。
更無有因緣來升起彼法來修行法我空,是故名為焦芽敗種。
所以小乘在人我空之位階,雖然相當於七地菩薩以上,但是法我空之位階,還是只得信住行回等賢位之階。法我空的程度,並不會隨著人我漸空而隨空。是故小乘在法我空之成就,就看小乘行者的個別修行機緣與方便法門,因而差別。
人我空,一生可以成就,頂多七世。
菩薩唯斷能起之法。信住行回等階位,只因法我空之程度而差別,而不論人我空。人我之空是附帶的成果,隨著法我漸空而隨空,非為專修,所以必須到了七地以上才能永伏煩惱。
法我空,非一或七世可以成就,乃需要經三阿僧祇劫方能成就。
所以整體而言,小乘就算到了阿羅漢,也不一定比得過住位菩薩,何況比於入地菩薩,更是遠遠不及。
住位菩薩,乃不欲取人我空也,非不能也。若欲取人我空,當下即得。何況行回位菩薩,已經能夠遊戲人間,不為煩惱所縛而攝化世間。
小乘阿羅漢,只能遠離最初階的【執相應染】,滅【執取相】。
信相應地之信住行回位之菩薩,則能遠離次階的【不斷相應染】,滅【相續相】。
地位菩薩,則能遠離更次階的【分別智相應染】以上,滅【智相】以下。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