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September 19, 2021

學佛雜記 - 大乘偽經之辨

 <<大乘偽經之辨>> or <<大乘偽經之辯>> ?

是辨別也,而非辯解也。


大乘絕非偽經!!


大乘偽經之說法,如同 上座部佛教馬哈希尊者對大乘偽經的批判

又如同呂澂所作《楞嚴百偽》,《楞嚴》、《仁王》、《梵網》、《起信》、《圓覺》、《佔察》等,盡皆為偽也。


呂澂是誰?——漢語佛學最嚴重的遺忘

呂澂是20世紀中國佛教研究的主要奠基者。他在佛經版本及辨偽、印度原典的研究與翻譯、因明與聲明、戒律、中國佛學、西藏佛學、印度佛教史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績,呂澂不僅在佛學研究方面有著極高的造詣和成就,而且對中國近代佛學教育事業、佛學人才培養以及佛經出版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同時,呂澂還是學術和信仰兼備的佛學者,這就使得他的論述在學術史、思想史和信仰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文本價值。呂澂的學術成就不但應該受到學術界的重視,而且還應該引起佛教界的充分重視,以便建設符合真正佛教信仰的佛學。


佛法並非佛教,更非佛學!!

佛法就是真理而已,而且是可以實踐的真理。

難信而信,是為發菩提心。

信而能行解證,方為佛子。

不信,佛學的研究造詣和成就不管多高,只是言說戲論罷了!無有實義。


大乘裏頭的看似矛盾的說法,只因比喻的應機不同而呈現的相互矛盾現象。

不是被比喻的對象有所矛盾。第一諦本身無所矛盾,畢竟不可說故。


<<摩訶止觀 >>

云何隨情說三諦?如盲不識乳,便問他言:乳色何似?他人答言:色白如貝、粖、雪、鶴等。雖聞此說,亦不能了乳之真色。是諸盲人各各作解,競執貝、粖而起四諍。凡情愚翳,亦復如是。不識三諦,大悲方便,而為分別。或約有門明三諦,如盲聞貝;或約空門明三諦,如盲聞粖;或作空有門明三諦,如盲聞雪;或作非空非有門明三諦,如盲聞鶴。雖聞此說,未即諦理。

若為盲人說乳,若貝若粖若雪若鵠,若盲聞諸說即得解乳,即世諦是第一諦義。


<<涅槃經十四>>

如生盲人不識乳色,便問他言:乳色何似?他人答言:色白如貝。盲人復問:是乳色者如貝聲耶?答言不也。復問貝色為何似耶?答言猶稻米末。盲人復問:乳色柔軟如稻米末耶?稻米末者,復何所似?答言:猶如雨雪。盲人復言彼稻米末,冷如雪耶?雪復何似?答言猶如白鶴。是生盲人雖聞如是四種譬喻,終不能復識乳真色。是諸外道,亦復如是,終不能識常樂我淨。


<<圓覺經>>

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復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復如是。


譬如盲人乳色之辯,如貝、如雪、如白鶴等等,都是在比喻的基礎上爭辯,無關於乳色之本身。

貝、雪的不同,何用於辯?若能辨此,則無所辯也。


譬如爭辯標月指,到底是說食指、還是無名指?

爭辯修多羅教裏頭的如來種種言說,是A 或是 B,亦復如是。

都是無謂之辯。


大乘裏頭的種種比喻,是應根機不同而說的。與其說比喻,不如說是妙喻。

(a) 五之於四,如同十之於九,都是差異為一之關係。

(b) 五之於四,如同十之於八,都是同樣比例之關係。


(a) 及 (b) 兩種比喻關係,加減法上的差異性,或是乘除法上的比例上來說,各自有不同的對應。

雖然有對應上的不同,但是無關於"五之於四"的本身上的同與不同。


(a) 及 (b) 兩種比喻,非同、非異、非非同、非非異,是為妙喻。


"五之於四" 是我在這裡用來比喻真如第一義諦,並非"它就是"。

"它就是",就是法執,也是我見的一種。

"十之於九" 及  "十之於八",則是比喻中的比喻。更不需要當"它就是"。


又如佛說過的比喻:盲人摸象。

盲人的爭論:大象如同牆壁、或如水管、或如樹幹,彼此之間互相矛盾,所以大乘經典是充滿矛盾,所以是偽經。

明眼人來看:大象如同牆壁等等,非對、非錯;彼此矛盾,非對、非錯。大象般的真如自性,具足一切,而非一切。大乘經典當然不是偽經。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