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的極座標:(R, θ)
心外:半徑 R 大於一。
心內:半徑 r 小於一。
人都是看到心外 R >= 1 的呈現,以 R 的大小來做比較,而心起分別。
至於心內 r < 1 是看不到的,一般人也覺察不出來,甚至是包括自己,都無法清楚。但是透過冥想訓練,卻可以漸進覺察幾分。
R >= 1 的呈現,其實就是自己在那個 θ 之下的,內心相對應 r < 1 的倒數。
所以心內的 r1 = 0.5 相對於 r2 = 0.1,所能夠發揮出來的 R1 = 2 倍,就遠比 R2 = 10 倍力量小非常多。
不同 R >= 1 之間的比較,其實是很難直接比較,角度 θ 不同的緣故。
但是人類定義了金錢,所有的人都是把自己的 (R, θ) 投射到 X 座標上,這個投影量就是所謂的財富。
這個 X 分量,有了一致性的衡量標準之後,就可以進行彼此之間的交換行為,所以便產生形形色色的經濟活動。
工作上同事彼此間,我的職務產出 (R1, θ1) 和你的 (R2, θ2),對於公司的貢獻度來說,其實是無法直接實在的衡量比較的,但是投射到 X 軸上的薪水,則是數數分明、錙銖必較。
不同職場的勞務交換,更是如此。透過投射到 X 軸上金錢數字,來做需求與供給服務的交換,就會有人做牛做馬卻賺的寒酸,有人卻是躺著賺翻天。
另一方面, (R, θ) 投射到 Y 座標上的投影量,就相當於形形色色的非財富指標,不一而足,隨角度 θ 不同而有差別對應。
所以很自然的,Y 分量也變成另一個主要的非財富比較基準。
比如,兩個大學教授之間, X 值的財富水平,往往不是彼此比較的爭議所在,而是 Y 值的學術地位,比如是用期刊的發表數量來衡量。
然而這樣的投影是有偏頗的,許多時候 R1 明明就是比 R2 大,但是R1的 X 分量卻不一定比較大。比如有些熱門行業的收入,往往高出平均許多,卻不一定有對應的社會貢獻度。
社會上對於每一種職業上 (不同 θ) 對應的財富分配,不是個人能夠影響決定的。當人們對於自己於 X 軸上的財富成就不如意,卻無法掌握無能為力之時,往往就會尋求 Y 分量上的心理平衡,作為自己分別心上的財富劣勢的反向翹翹板。
不管 X 或是 Y,都是人們盲目的追求 R >= 1 的外在呈現。
人應該反向追求 r < 1 的內心境界。
境由心生,內心 r 越小,就是代表心越細微,越專注,越有內心自控能力。而這個內心 r 能夠產生出來的外在 R,也就越大。
要讓 r 變小,就是修行、冥想訓練。
=================================================
r = 0,就到達佛陀的境界。
r = 0,沒有 θ 可言,卻可以對應到不同的角度。
r = 0,產生出來的外在 R,就是無限大。
r = 0,就是真如、如來藏、菩提、涅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